古代诗文阅读(29分)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石-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胡效东的问题

  古代诗文阅读(29分)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石敦厚寡言,而器识过人。天会二年,授世袭谋克,为行军猛安。睿宗为右副元帅,引置军中,

  古代诗文阅读(29分)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石敦厚寡言,而器识过人。天会二年,授世袭谋克,为行军猛安。睿宗为右副元帅,引置军中,属之宗弼。拜参知政事。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注】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姓引领东向,宜因此时直赴中都,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万世之业也。惟陛下无牵于众惑。”上意遂决,即日启行。

  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赃滥不法,石即劾奏之。方石奏事,宰相下殿立,俟良久。既退,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为天下奸污未尽诛耳。”闻者悚然。石司宪既久,年浸高。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十六年,薨。

  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时论得失半之,亦岂以是耶?旧史载其少贫,贞懿后周之,不受,曰:“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后感泣曰:“汝苟能此,吾复何忧。”史又称其未贵,人有慢之者,及为相,其人以事见石,惶恐。石曰:“吾岂念旧恶者。”待之弥厚。

  山东、河南军民交恶,争田不绝。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纪纲不明,故下敢轻冒。惟当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无争,是为长久之术。”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北京民曹贵谋反,大理议廷中,谓贵等阴谋久不能发,罪止论斩。石是之。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罪疑惟轻。”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北鄙岁警,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石曰:“不可。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议遂寝。

  【注】正隆:金国海陵王的年号。

  1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陛下无牵于众惑 惟:通“唯”,希望

  B.石司宪既久,年浸高 司:观察

  C.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假借:宽免

  D.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 恃:依仗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C.“劾奏”中的“劾”即检举揭发,“劾奏”指向皇帝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指整个国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石见识过人。他是皇亲国戚,但不张扬;中都发生变故,众大臣劝世宗去上京,李石分析形势,认为世宗去中都对国家有利,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B.李石痛恨贪赃枉法的行为。节度使徒单子温贪赃枉法,李石弹劾他,奏事时让宰相等候了很久,出后,宰相询问缘由,李石的回答令人震动。

  C.李石安于贫穷,有度量。史料记载,李石小时候贫穷,拒绝姐姐帮助,让姐姐感动;李石还没显贵时,有人得罪了他,日后李石却不计前嫌,待他更好。

  D.李石处事公正。军队和百姓发生矛盾,有人想袒护军方,李石提出公允的意见;有人图谋造反,与之牵连获罪的人判定死罪,李石对判决提出疑问,并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皇帝。

  17.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

  (2)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1回答
2020-12-13 02:1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曹建忠

  14.B15.D16.D17.(1)国家正是急着用人的时候,正应该自我努力,哪里能担心贫困。(用,自勉,患,贫各1分,句意1分)(2)催促官员去查问,从此军民的争夺就停止了。(趣,...

2020-12-13 02:19:03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