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先抑后扬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孙东光的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先抑后扬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先抑后扬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回答
2019-09-18 06:1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谭仕勇

  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就是浓笔重彩,不厌其“繁”了.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儿时的作者深感不耐烦的无非是嫌长妈妈的礼节多,规矩多,教给他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但即使这中间杂有某些迷信、陋习罢,不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吗?也许可以说,这正是由“厌”到“敬”的一过渡,“厌”和“烦”还是略有不同.

  长妈妈终于赢得了哥儿的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一是为他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两件事,轻重却又不同.散文创作要求散而不乱,紧而不死,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引起.“长毛”与长妈妈何关系?这好像是突如其来.但一层一层讲来讲去,讲到了据说让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这是由“烦”到“敬”的一转折.隐鼠事件后,对长妈妈的“敬意”又完全消失了,反而成恨,以至到了“当面叫她阿长”的程度.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好像又是突如其来的.写远房的叔祖,写远房叔祖的太太,写这位叔祖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写他说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和长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和对长妈妈的“敬意”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书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就引发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转.

  第一次“敬意”源于关于“长毛”的传说,意料不到,而且颇有些“深不可测”,因此“伟大的神力”这“伟大”二字就不免略含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第二次的“敬意”却是来自哥儿的亲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伟大的神力”前面加上“确有”二字,这就是哥儿的真实感受了.

  不过我以为,长妈妈之终于为鲁迅所敬佩,大概还由于她的“认真”精神.仍是哥儿时的鲁迅,自然不太可能体认长妈妈的这一特点,因此也不可能成为哥儿的感受,但当三十多年后鲁迅撰写此文回忆往事时,就可以看清这一特点了.因此在鲁迅此时的笔下,长妈妈教导哥儿那些繁琐的礼节、规矩、道理,她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在坚持遵守“元旦的古怪仪式”时,也是“极其郑重”的.她讲长毛故事,态度同样是认真的,甚至讲到她那非常可笑的“用处”时,也是“严肃”的.

  毋庸讳言,长妈妈的诸多言行中杂有不少迷信色彩.鲁迅一向反对封建迷信,但在《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一文中,却赞扬了广东人“迷信的认真,有魄力”.他在这里当然不是主张迷信,他是在强调认真.因此他说:“广州人的迷信是不足取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鲁迅之于长妈妈,当亦作如是观.

  长妈妈终于买来了木刻的“三哼经”,由此引发了哥儿对绘图的书的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爱好.这本“宝书”又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失掉了.长妈妈去世也已三十多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以此文记下了难忘的长妈妈,并用这样的结尾给她以深情的祝福.

  (一)语言平实形象

  课文的语言非常平实,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长妈妈教给我的道理很多很多.我有很烦很烦的感受,然而也有我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敬意的时刻,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我是听得入神入迷,小孩子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得也异常投入:啊呀,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话,刻画了相当年长妈妈给我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

  (二)感情真真切切

  如:作为小孩子,我当时就有了很狡猾的观点,阿长在自己的心目中:“生得不好看,脖子上有许多疚疮”,以貌取人——这么滑稽的天真味道刻画出来.

  我时而对她充满敬意:因为她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历经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阅尽人间沧桑的啊!但时而有怨有恨——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威信”一点点消失,“但完全消失,大概是知道了她谋害我的隐鼠之后”——一切以我的感受作为出发点来对待长妈妈,有敬有爱,时怨时恨,这种感情的反复恰反映了儿童心灵世界的真实.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基本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阿长与》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

  (三)闪烁人性光辉

  渴慕《山海经》——“书是我的全部,我是我书的全部”——鲁迅幼年喜欢图画,对绘图的《山海经》渴望已久,苦思而不可得,以至于一坐下来就念叨,阿长问了究竟,鲁迅只是随口告诉了她.哪知,就在阿长告假回家四五天,又回到周家的时候,不识字的阿长用自己的钱,给鲁迅买回了被视为宝书的绘图《山海经》.

  琐琐碎碎一大些,真真切切一桩事:一件事,一辈子,一生情

  一句非常精彩的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一句最能让人感怀,年幼的鲁迅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默默的爱震惊了,这是真爱的标志,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足以令人怀念,这使鲁迅长舒胸臆而发出一声: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荡人心魄,感人之深,这也是全篇感情的最高升华,尽管仍然是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辞了人世30年,连姓名都不知道,“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作者满怀圣洁的感情,发出的一声感叹逝者长已,来者深追.

  (四)阿长的为人

  1.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

  阿长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好像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开心得什么似的.

  普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阿长这

2019-09-18 06:20:4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