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读后感、、2000字】-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安刚的问题

  【苏轼传读后感、、2000字】

  苏轼传读后感、、2000字

1回答
2019-09-21 09:4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纪丰伟

  2000字不知道够不够苏东坡传读后感——论苏东坡的人格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可见他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后来英宗皇后把苏东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当苏东坡来到京城之后,他仍然意志坚定的与朝廷中的腐败无能之辈对抗,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他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他的坚持使青苗法完全废止,使赤贫百姓的欠债连利息在内一律宽免,更使腐败的吏治出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在无数的谣言重伤,玷辱污蔑中,苏东坡自己觉得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最终还是选择了请求外放.之后再没有哪位大臣像他那样在朝中坚持着正义与群小对抗了,苏东坡死后25年,北宋灭亡,曾经鼎盛一时的王朝在北方铁骑之下化为了灰烬.二在苏东坡的坚执下,也有一部分人格是柔软的,温暖的,静静散发着光芒的,那便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苏》中提到有三封信,可以算是苏东坡写的三大人道精神的文献.第一封是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他对当地百姓因贫穷而杀死婴儿的情况深为惊骇,便写信给太守,呼吁制止杀婴.他在信中叙述了杀婴的情况,并作出建议:“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绸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出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也.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记哉!”同时苏东坡还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向贫苦的孕妇赠与金钱、食物、衣裳.第二封信是苏东坡1092年任扬州太守时写给太后的.一次他视察时看见各处是青翠的麦田,但大多的农家荒废无人.因为农民无法偿还高额的本金利息,为了不进监狱,只好丢下丰收的田地而逃难.《苏》中说:“百姓的信用一旦毁灭,商业必然随之瘫痪.万恶必由此而生.”苏东坡深知这一点,于是上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信中引用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1092年7月,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表彰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了.第三封信是苏东坡不久于人世前写的.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这一点从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可以看出.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除这三封信以外,还有很多事迹可以表现苏东坡人格中的人道主义的光芒.有一次他花了几乎是全部积蓄买了一幢房子.正要接来家眷,一天却遇见一个哭泣的老妇人,她败家的儿子把房子卖了,她自己却不愿搬出来.苏东坡发现那正是他买的房子,结果把房子又退给了她,自己却既损失了钱财,又丢掉了房子.还有一次苏东坡把当地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冢而埋葬,并且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苏》中说:“他颇以那些骸骨有些残缺不完,必须合葬为歉,只希望那些阴魂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也正是因为苏东坡身上的人道主义的光辉,他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了百姓之友.《苏》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吧.三《苏》中说:“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而正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表现在其文章与事迹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苏东坡的“真纯”主要表现在诗文,政治和待人三方面.在做文章方面,苏东坡提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长行于所当行,长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东坡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苏》中写道:“他是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的表达出来,表达的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而“行云流水”不也正好是苏东坡性格的写照么?

2019-09-21 09:49:0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