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3题。“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近代学者-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金宗的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说法。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即指写直觉中的境界。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理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比方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采菊”,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诗人在《归去采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

  元好问《颖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诗人急于想归去,心情并不悠闲。可是他看到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很悠闲的样子,跟自己的心情并不相同。诗人于是把悠闲的物态写出来,用来同自己的心情对照,起到反衬的作用。当时诗人的心情并不悠闲,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的景物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这种情当然也是诗人所特有的。所以能够被外界景物所唤起。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构成缘情写景。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她所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她把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后去问它,接着又写花的飘零,来显示自己的感触。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遭到贬谪,把自己悲苦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所以,他看到的是孤馆锁闭,又是在春寒袭人的季节,更显得冷寂凄切;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在“斜阳暮”的时候,更显得悲苦。

  (1)从第一、二段可以看出,下列说法与王国维对“无我之境”的理解和解释有所不同的一项是

  []

  A.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以物观物”,以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人在对外界的直觉中与“万物无异”,因此说“无我”。

  C.所谓“无我之境”是指外界景物刺激了作者原本平静的心而激起感情,这种感情似由外界传来,达到“物我合一”。

  D.所谓“无我之境”就是“触景生情”,这种“情”原本是作者自身所具有的,只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被唤起来而已。

  (2)本文作者在第二段中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说的看法是

  []

  A.基本同意王国维的说法,但认为不应是绝对的“无我”,感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

  B.认为王国维的说法是错误的,是叔本华唯心哲学思想的反映。

  C.举陶渊明《饮酒》诗为例,意在为王国维“无我之境”说提出有力佐证。

  D.完全赞同王国维的说法,认为与“触景生情”实际上是一致的。

  (3)第三段举元好问《颖亭留别》的例子,其作用是

  []

  A.举元好问《颖亭留别》为例,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说相对照,进一步证明王说之错误。

  B.举元好问《颖亭留别》为例,进一步证明作者与王国维对“无我之境”的看法是一致的。

  C.举元好问《颖亭留别》为例,进一步阐述“无我之境”实际就是“触景生情”的观点,此段与前两段加在一起是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说的补正。

  D.举元好问《颖亭留别》为例,意在说明触景生情中情与景不一致时的一种特殊情况,并未涉及“无我之境”的问题。

1回答
2019-09-27 00:3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孙崇利

  D;A;C

2019-09-27 00:37:3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