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谈谈你的理解.说说你的观点,急用,我-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潘永泉的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谈谈你的理解.说说你的观点,急用,我要交作业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谈谈你的理解.

  说说你的观点,急用,我要交作业的.

1回答
2019-10-11 13:2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毕硕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Ⅰ家人的影响力故事一:“丢失”一串铜钱梁漱溟的“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名言,表达了一位学者一生的惆怅与志向,鼓舞了无数中华学子奋发图强.梁先生一生为人、为师的品格,为世人所称道和景仰,他在自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记述,梁先生称之为《我的自学小史》.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外祖父卸任后,家境颇显拮据.家中兄妹四人,悉数读书,读书的学费,是母亲变卖自己的嫁妆首饰而来的.梁先生认为,自己学习历史完全是因为父亲.在梁漱溟看来,梁父是一个秉性笃实的人,虽然做事情不以才略见长,却因为与母亲一样天性忠厚,心思缜密,给幼年的梁漱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几乎从来没有打过兄妹四人(只有梁漱溟的大哥挨过一次打),也几乎未曾厉声喝令教训过子女,更不会在儿女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梁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宽放”,他的教育方式是以“暗示”代替“教训”,因此,在梁漱溟的内心,从未感受过来自父亲的精神上的压迫.一次,梁漱溟把自己积攒的一串铜钱弄丢了,心里非常的慌乱,四处询问别人是否看到了,吵闹不休,最终,也没有将铜钱找到.第二天,梁父在庭院的桃树枝上发现了这串铜钱.梁父意识到,梁漱溟的钱根本就不是丢了,而是自己粗心大意随手遗忘了.梁父的做法很独特,他没有训斥梁漱溟的粗心大意,也没有直接把梁漱溟喊道桃树旁边,让他自己来看看,而是在纸上写了一段话,交给梁漱溟,让他自己看: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询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于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部分文字摘录自: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对孩子“颐指气使”.实际上,孩子会从我们对待他的态度、方式上,学习着如何对待他人,包括对待我们自己.今天我们在他们身上所施加的东西和影响,长大后,他们会悉数地还给我们,还给社会.故事二:我帮爸爸“还”贷款郑石岩是台湾一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一直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郑教授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写过这样一段让人倍感温馨的话:“人是否生活得成功幸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的禀赋,二是后天的努力.家庭是这两个因素的函数,它能改变先天,也能孕育后天.”郑教授提倡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为孩子建立一个活泼快乐的成长环境.身为父母首先要互爱,同时要让孩子与父母之间互爱,而不是单方面的父母的付出,要给孩子付出的空间.只有在父母和谐的努力构建之下,孩子才会心灵愉悦,头脑放松,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去憧憬自己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有希望.在郑教授的家中,处处洋溢着“互爱”的精神,在他与太太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之下,郑教授的一双子女也自然地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体谅与分担.一次,郑教授和妻子闲聊时,提到住房贷款的压力非常重,当时他的心情有些低落,妻子在一旁悉心地安慰他,俩人共同商讨如何面对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当时,郑教授的两个孩子都在客厅里玩,郑教授没有觉察到孩子们实际一直在听他们的谈话.让郑教授感到意外的是,孩子们把他和妻子的谈话,当作了一件大事.当时还在念幼稚园的两个儿子,悄悄地跑到他的身边,非常严肃地把他们的存钱罐拿出来,一本正经地对父母说,要帮他们还贷款.虽然孩子们的行为非常幼稚,但在郑教授的眼里,孩子们却是那么地可爱.身为父母,时刻要记住: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在看着我们,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我们怎样对待身边的人,怎样对待孩子,孩子们就会怎样地对待我们.“爱人者,人亦爱之”,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这个道理.父亲要用心对孩子施加影响,但父母不是老师,不要用老师的行为和语气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有时甚至不妨做孩子的“魔术师”,注入幽默的气氛,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故事三:胡适《我的母亲》胡适是现代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曾经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胡适一生秉性温和,对待世情“冷眼旁观”,这种个性的形成,与母亲的影响有非常大的关系.胡适3岁时,父亲就病故了,母亲冯顺弟便成为胡适的“慈母”兼“严父”.胡适的母亲不溺爱孩子,当胡适犯错误时,她总会以严厉的目光望他一眼,胡适回忆道,“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目光,就吓住了”.母亲非常尊重孩子,“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母亲虽为乡村女子,却有着仁慈而质朴的品格.胡适父亲去世后,为了主持好一大家子,胡适的母亲非常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也不愿弄得家庭不和.由于胡适的母亲比父亲小30岁,与胡适的大嫂、二嫂年龄相仿,父亲去世后,两位嫂子很不服气,处处为难胡适的母亲,她们拿孩子出气,一边打一边故意说些尖刻的话,刺激胡适的母亲.可母亲总是装着听不见,从未说一句伤人的话.尽管处事有些“逆来顺受”,但她仍然十分坚持原则,绝不接受任何对人格的侮辱.胡适的五叔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没事儿总爱在背后说一些坏话.这些话传到了胡适母亲的耳朵里,她非常生气,当面质问五叔,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胡适的母亲方才罢休.胡适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的身上留有母亲卑微品格的烙印.胡适后来也坦然承认,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有些孩子急躁,有些孩子坚忍;有些孩子安静,有些孩子吵闹;孩子的个性特点与他的父母密切相关.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为人平和、忠厚,坚忍不拔,我们应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家长自我提高卡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你是孩子的好榜样吗?2.你可曾在孩子的面前骂人或对他人表示出不友善的情绪?3.你在家里经常读书还是看电视、玩游戏?4.你是一个勤劳的父母,非常体贴自己的配偶吗?5.当你找不到垃圾桶时,你是否会在马路上随处乱扔垃圾?……你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语言,都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再抱怨孩子没有礼貌习惯,缺乏交往技巧,不爱读书学习……反思一下,你是否给了孩子一个积极的榜样?Ⅳ是谁造就了孩子的品性和习惯故事一:勇敢的母亲,独立的孩子李光耀儿时的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当时不得志,因此常常郁郁不乐,脾气变得很暴躁,在家里也总是和母亲发生争吵.因此,家中兄弟姐妹都与母亲更为亲近.母亲外表看起来虽较文弱,但为人却非常地勇敢、坚强.母亲的个性,对幼年时期的李光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光耀清晰地记得尽管当时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母亲却执著地用她的嫁妆换来的一点钱,让孩子们去上学读书.她穷尽自己的精力照顾孩子们,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他们长大之后都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在教育子女和对待钱财上,母亲与父亲的争执越来越严重,因此,整个家庭几乎都是靠着母亲的双手支撑起来的.李光耀清楚地记得,虽然他当时年纪还很小,但由于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并没有把他当成是一个“懵懂”的孩子来看待,而是当成一个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男人,开始尝试着和他商量家里的事情,遇到大事时,还会首先征求他的意见,然后再仔细地做出决定.因此,李光耀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了自己思考、判

2019-10-11 13:34:3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