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汕尾风俗习惯的作文或说出汕尾有什么习俗
写一篇关于汕尾风俗习惯的作文或说出汕尾有什么习俗
写一篇关于汕尾风俗习惯的作文或说出汕尾有什么习俗
写一篇关于汕尾风俗习惯的作文或说出汕尾有什么习俗
我们广东呢有三个民系:一是广府人,以珠江三角洲为主,二是客家人,主要分居在梅州河源等地,三就是潮汕人啦在粤东一带.三个民系有不同的语言,习俗,因为他们是由不同的途径来到我们广东的.很久很久以前,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只有猛兽和土著即南越人的时候,就像现在的非洲大陆,听说那时我们这边大象,鳄鱼也很多的,秦始皇派了50万士兵过来这边驻扎,后来还派了很多的女人过来,人们聚集在现珠江三角洲那一带生活慢慢和那些南越人通婚形成我们现在的广府人,讲白话.所以广府人可以说是当地人,本地人也不为过啦,因为当时的广东的第一代君主赵佗就自称自己是南越王啦.第二批来广东的是潮汕人,他们是福建的渔民打鱼打到这边来,看到风景不错,食物也充足就留了下来,还有一些是中原混战逃过来的内陆人,后来形成讲潮汕话的潮汕人.第三批也是因为混战逃过来的中原人,他们刚刚到广东发现南有广府人,东有潮汕人,只好待在粤北这些荒山野岭里,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所以称为“客家人”.但不管是什么民系的人,其实都是广东人啦,所以我相信在我们车上会有潮汕人啊,广府人啊,客家人等.(提问:请问车里面有没有潮汕人啊?),有啊,来来,我来提问提问好吗?请问潮汕包括那几个市呢?对了,汕头,潮州,揭阳,还有没有呢?哟,有人说汕尾也是吧,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汕尾也是潮汕地区,大家同不同意?反正跟汕头有同一个字,有头就有尾嘛!其实啊,汕尾并不属于潮汕地区的哦,它只是刚刚好名字跟汕头有同个字而已,其实在很久以前,汕尾这带人也是福建的渔民移居过来,跟潮汕人的区别在于潮汕那边的是爬山爬过来的,汕尾这边的是游水过来的,所以会有点差别,不信?等一下你到了汕尾观察下他们说的话是不是很像福建的闽南语,而不同于潮汕话.
汕尾是比较特殊的,古代的时候属于惠州那边的,近代又被划到汕头那边去,所以既有客家人的习俗,又很像潮汕人,反正现在的世界走相同一,就无所谓是哪个民系的啦,那汕尾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因为汕”的意思是海滩的高处,而这里又以美丽滨海风光著称,故得名“汕美”,“美”与“尾”谐音,后来就把“汕美”叫做汕尾.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为商埠,曾经是“舟楫云集”之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小香港”之称.跟汕头没什么关系.现在的汕尾包括了汕尾城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等.有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如果要算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话还要另加百万人.在全国,可能会有不少朋友,甚至在广东的朋友也许连汕尾的名字都未听说过,或也仅限于听说而已,并不真正对汕尾有多少了解其实,只要提起汕尾的另一个名字——海陆丰,则恐怕普天之下,就算是海外,也没有几个人会不知晓的了!如就有这样一句民谚:“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有人对它作了这样的诠释,坚韧而彪悍的民风,总是孕育着躁动的期待,总是积淀变革的渴望,蓄势待发之后爆一声:嗨,咱们的海陆丰!汕尾市,就是基本上是在原海丰县、陆丰县的基础上设立的!说到汕尾,是绝对避不开“海陆丰”这几个字的!“海陆丰”在全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要远较“汕尾”为高,要响亮得多!(近年来,有不少人纷纷提议,要将汕尾市改为“海陆丰市”,甚至连本地的省人大代表也将此正式做为提案,提交到了省九届人大进行审议!)
现在许多人对海陆丰人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凶悍,狠.,打架都是一村一村为单位的,确实,海陆丰人确实很凶悍,这其实跟海陆丰人民在抗日及革命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是一样的.当时很多人是“石敢当”,拿着棍棒锄头把那些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所以才有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丰苏维埃政府.这个小小的苗头点燃了当时混乱的中国大地,之后红色政权就遍地开花啦.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自己好像去到一个野蛮之地一样,现在的海陆丰人民已经温和了很多,跟我们没什么差别,只是在一些风俗方面跟我们不太一样.特别是语言方面,O(∩_∩)O哈哈~我来给大家show几句,随便教你们几句吧.
其实汕尾不单语言特别,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不一般哦,我总结了一下,一个是信仰方面,一个是吃方面.首先是信仰,如果你在广州,肯定看不到家家户户门柱上挂着神牌,家里面还供着菩萨,财神等等.他们每天都要向家里各个神上香,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会隆重摆果摆肉烧纸钱,如果遇到佛但,神旦要前往寺庙去参拜.所以一年到头这边土地都会香火缭绕,俗话说有神佛信仰的人民大多都是民心向善的,这句话不是说假的,等一下大家到了汕尾可以观察下路边有没有设立一些石柱,上面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哦,如果你到中国其他地方去肯定看不到得,而那里每一路况不好或者经常发生车祸的路段甚至一些十字路口都有这些石柱,这些石柱不是政府搞的,而且当地人自发捐钱设立,为的是提醒过路人注意交通安全,也祈愿佛祖保佑每一个在此经过的人.不过说回来,汕尾的人信仰却有点混乱哦,在我们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信仰,其中信众最多的无非就是佛教,道教,还有基督教.但是在这里他们不仅道教的神也信,佛教的佛也是他们供拜的对象,在大大小小的当地寺庙里你有时会发现财神爷也会有.在当地人的家里你可能发现观音菩萨香炉的下面有个土地神的神台.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们有点迷信,因为他们什么都信,只要是可以保佑他们的,他们很乐于捐钱去修各种各样的寺庙,也乐于用大把钱请寺庙的和尚帮他们家的车,房,等等开光,甚至是手腕上小小的手链.
这群靠海的人民,还信仰着另一个伟大的神,就是妈祖啦,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之前有没有人听过妈祖的事迹?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住在福建的某个海边,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因为她在村里的威望,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