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赵丽宏望月的读后感】
有关赵丽宏望月的读后感
【有关赵丽宏望月的读后感】
有关赵丽宏望月的读后感
课文第一节,咋一看只是交代写作的时间与地点,细细分析却很有深意.夜深人静,四周是安宁与静谧,它具有引发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文人对月的诸多情怀.江轮甲板,是望月特殊的地点.一汪江水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会引起作者多少美的遐想.这为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环境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所以说,第一节聊聊数字决不是闲笔.第二节作者用流光异彩的妙笔,写出的月下江上美景(今天之月),就是第一节作者创造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环境融合的最好体现.此时的月光在作者笔下,是明亮的、温馨的、柔和的.你看,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千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这不是明亮,不是柔和,不是温馨,又会是什么?特别是一个“镀“字,用得妙极了.它把月光洒落在江上情态,写得自然、巧妙.此节的写作,由上到下,由近及远,逐步推演,极有顺序,是学生写景学习的最佳范笔.
月下江上之景的美,在第四节叫醒了小外甥(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就显得衔接自然.同时第四节交代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这是在推动文章向下的发展.假如此后把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作为重点分析,那就跑题了.我和小外甥背古诗,文章是作为重点写的.我听过一些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多是与孩子一起背诗,就像打乒乓球,你一句,我一句.这是没有读懂文章的表现.为什么背背古诗,就能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那是诗中描写月亮的意境、诗情,与作者、小外甥眼前的月光,情与景交融,才会有如此奇妙的感受.且这些诗的排列也非常有意思.第一首小外甥吟出“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是李白小时心中的月亮,也是他心中的月亮,符合孩子特点.后面的几首诗,多是寄予着亲人、友人之间的相思,表达着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所以诗意与眼前月之景,必然会产生清幽旷远的气氛.
作者在看完了今天的月亮,回味了古人心中的月亮之后,笔锋突然一转,写起来小外甥对月的幻想(明天之月).当小外甥不假思索的回答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时,与我的惊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值得玩味.小外甥不假思索的回答,一是因为他的年龄,二是因为他好幻想,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遥远未来的渴望,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好奇心,保持创造性,保持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保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而作者是成年人,过重的生活压力,思维早已钝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日趋淡化,只剩下应付生活的疲态,处于生活的倦怠中.在鲜明的对比中,我的思想受到冲击,受到追求理想生活的感染,怎么不会不惊奇哪?于是我才会好奇的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月亮的阴晴圆缺,月亮的隐现,在小外甥眼里犹如童话世界.童话是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向往未来的产物,它对作者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
文章最后一节的我,为什么会“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那是他被小外甥思想点染的结果.从今天月下美景的感染,到昨天古人之月的熏陶沐浴,步步写来,慢慢荡漾着作者的心.最后小外甥眼中的明天之月、幻想之月引起我的好奇、惊讶,彻底激活了作者日趋麻木的心灵,激起了他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作者最后对月亮展开的幻想,是最好的体现.可能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所在.可以说,最后一节是作者对自己写作主旨的揭示.凡是细心的读者,都是可以品味到的.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而传神,逐层引导读者寻求深沉的意蕴,有含蓄之美.在构思上,以望月为焦点,有条不絮的组织语言,缜密而严谨.同时,作者还为读者创造了月下的深邃、辽远的意境,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主旨,不愧为现代散文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