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光富的问题

  阅读下面两段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声非加疾也,而闻

  阅读下面两段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

  A.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其可怪也欤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C.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D.①则耻师焉,惑矣②或师焉,或不焉(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金就砺则利砺:磨砺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天赋,资质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难道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大约(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而耻学于师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而耻学于师(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___

  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学于余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含意动用法的一项是___

  A.吾从而师之。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蔑。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作用上来说,前者比后者小。

  C.《劝学》选段中用比喻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1回答
2019-11-10 03:4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汤元元

  (1)A.副词,大概∕副词,真是;B.连词,却∕连词,那么,就;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提宾的标志.D,用于句末,表陈述.

  (2)A 砺:磨刀石.句子译为:金属刀具用磨刀石打磨之后就会锋利或更锋利.

  (3)A“有”通“又”,“暴”通“曝”;C“生”通“性”; D“受”通“授”.

  (4)A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C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D项,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向.

  (5)B A句中“乎”相当于“于”,同CD句中的“于”一样,其组成的介宾短语紧跟谓语动词后,是状语后置句.B句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6)A句“师”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B句中“耻”为意动用法,以…为耻,把…当作(看作)耻辱;C句中“耻”的用法同B句;D句中“师”,名词活用动词,学习.

  (7)A“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蔑”错,不是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蔑,而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还是有赞赏的.这一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答案:

  (1)D

  (2)A

  (3)B

  (4)C

  (5)B

  (6)D

  (7)A

  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2019-11-10 03:51:4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