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虚词总结-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骆鲁秦的问题

  高中语文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虚词总结

1回答
2019-11-11 01:5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曲明

  之

  (一)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之”不是加在主谓之间,而是加在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改变其句子的结构关系,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新的短语.例如:

  (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8)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国语•勾践灭吴》)

  (9)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于路也.(《史记•张仪列传》)

  去掉例(7)、例(8)中的“之”字,我们可以发现,“寡人”和“吴”在全句中充当主语,介宾短语“于国”和“与越”在句中充当状语(谓语的一部分);加上“之”后,全句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两个特殊形式的短语,也就是主语和介宾短语组成的新短语“寡人之于国”和“吴之与越”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这种句式有强调语势的作用.在翻译时,不妨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去掉“之”字,让特殊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全句的主语,介宾短语充当全句的状语.如例(7)可译为:我对于自己的国家算是尽心了.在例(9)中,“秦之与齐”作全句的主语,“齐之与鲁”作动词“犹”的宾语.

  (三)音节助词

  1.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袁:这个之很容易误认为是代词,因为“鼓”已经翻译成“击鼓”,所以“之”在这里只是一个衬音,没有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四)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五)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2019-11-11 02:01:1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