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首古诗的鉴赏100字1送别王之涣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3浪-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沛秦的问题

  求20首古诗的鉴赏100字1送别王之涣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3浪淘沙李煜4问刘十九白居易5渔家傲陆游6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7望洞庭刘禹锡8山居秋瞑王伟9咏风王勃10登金陵凤凰

  求20首古诗的鉴赏100字

  1送别王之涣

  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浪淘沙李煜

  4问刘十九白居易

  5渔家傲陆游

  6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7望洞庭刘禹锡

  8山居秋瞑王伟

  9咏风王勃

  10登金陵凤凰台礼拜

  11蝶恋花柳永

  12声声慢李清照

  13蝶恋花晏殊

  14病起陆游

  15赠花卿杜甫

  16青玉案辛弃疾

  17月夜杜甫

  18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19青玉案贺铸

  20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有多少就要多少吧.都是100字左右的,尽快尽快~

1回答
2019-11-18 23:5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潘险涛

  送别王之涣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3浪淘沙李煜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却加倍地感到痛苦.过片三句自为呼应.“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4问刘十九白居易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为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种诗体,如何以少纳多,是最值得作者和读者考量的问题.此诗堪称典范.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温酒之具,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诗作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落笔,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不加雕琢地写出了朋友间恳诚亲密的关系.

  5渔家傲陆游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满纸”,情难尽:“流清泪”,情难抑,作者的伤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书回已是明年事”句,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又呼应起二句,更加伤感.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来年,这种情境极为难堪,而表达却极新颖.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红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义满溢了.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6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7望洞庭刘禹锡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8山居秋瞑王伟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9咏风王勃

  诗的前两句“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炎热未消的初秋,习习凉风飘然生起,吹散林壑浊热,顿觉清爽怡人.诗人不禁迷醉于其中,冷风啊,你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贵还是低贱,都遍施恩惠,平等普济,令人敬佩,使人快意.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意境.诗的三、四句“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丝丝凉风吹乱了天才少年的长发,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把宋玉《风赋》中“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而加焉”的话,采用拟人化手法,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10登金陵凤凰台礼拜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11蝶恋花柳永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

2019-11-19 00:00:4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