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习惯-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韩露的问题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

1回答
2019-11-20 01:5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陈永才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

  彩,丰富异常.

  1.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4.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5.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苏轼(1037~1101)、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

2019-11-20 01:57:4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