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霍龙社的问题

  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回答
2019-11-20 09:1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杜宇平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

  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二)》里,鲁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反动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服力的关键问题.鲁迅在这方面的劳动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莫不随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对于一些隐秘而复杂的矛盾,他有时并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描述来达到结论;有时则用层层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让读者从论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一个结论,而自己并不在字面上明白写出.如《论秦理斋夫人事》一文,论述自杀者为什么自杀,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例子.

  鲁迅前期的杂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①这是鲁迅后期杂文精髓之所在.比如,关于旧形式的采用,这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但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鲁迅是主张采用,主张推陈出新的.他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这“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②这反对了两种片面性,即全盘否定和全盘照搬,而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从新旧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来科学地阐明问题.上面举过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样是辩证法的胜利,它有力地反驳了片面性的观点.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尽管他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事情,画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由于他“砭锢弊常取类型”,他所描绘的形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概括性强.这是鲁迅杂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维妙维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这是一种扮演公子的拳师或清客的角色.“他有点上等人模样,…

2019-11-20 09:20:0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