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付鸣的问题

  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

  关于望岳的诗词赏析,

1回答
2019-11-21 03:1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耿文明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词语解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会当:一定要.

  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

  【赏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见《汉书·武帝纪》).统治者的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巍巍泰岳,不仅会引起统治者永葆政权的联想与祈祷,而且也引发着国人一种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閟宫》).“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谢道韫《登山》).“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爱景者欲在万人之先”(丁春泽《日观赋》).从这些对泰山讴歌的诗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泰山在国人心中唤起的,该是一种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联想.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便将对民族崇高精神的礼赞和个人奋发的入世情感融为一体,歌颂了一种“泰山精神”.

  如上所说,“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认为最高的泰山的尊称,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识中,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义.所以当诗人一开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唤,其情思之庄严凝重可想而知.一个虚字“夫”,就把如此庄严凝重的情思与至深至厚的自豪感,精妙传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诗人此种至深之情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接下的“齐鲁青未了”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觉泰山之高.这种写法,确实十分新颖.然而,它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齐与鲁既曾为古国,则泰山屹立于此,由来久矣;悠悠古国与泰山苍翠之颜相依相存,竟无了时.这历史悠远的“齐鲁”之国,曾是登过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传播文化之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读者对

2019-11-21 03:18:2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