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经典反复地重译是没有必要的。经典是一种常销书,以《国富论》为例,一百多年来已经有了七八个版本,包括杨敬年先生的经典译本。这些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经典反复地重译是没有必要的。经典是一种常销书,以《国富论》为例,一百多年来已经有了七八个版本,包括杨敬年先生的经典译本。这些版本仍在刊行销售,任何人想买,都能买到。而且目前的翻译水平,总体比不上前人的翻译。1992年中国参加《世界版权公约》后,开始大量地重译经典名著,因为新书需要买版权而大部分经典名著不需要,而且名著多是畅销书,商业利益的驱动导致现在重译作品泛滥。另外,有些名家译本是跟某出版社有合约的,该出版社可以重印;那些没有版权的出版社,就只能采取重译的方法出版。比如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只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些出版社只追求销量和利润,并不注重翻译的质量,结果造成“新译本”水平极其粗糙,错漏百出、不忍卒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我们反对经典重译的一个现实考虑。
经典本身都已经有了经典译本,即使存在些许瑕疵,再版时稍作修订即可,重译白白耗费时间和成本,社会意义并不是很大。而很多新的、世界前沿的著作,却没有被及时翻译引进。尽管新作很少有经典那种奠基式的作品,但依旧应该多翻译,因为它和现实的生活离得更近,更具有指导意义,更需要翻译的支持。我们已经有了经典,但现在我们缺乏新的东西。从发展的意义而言,译旧显然不如译新。
【材料二】
其实名著重译的工作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翻译和写作在不侵犯知识产权和版权的情况下,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行为。一本名著能够出版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定是一个集人类知识、智慧大成的典范作品。如果我们把这本书当成一个故事,它进入中国总要找一个最适合讲故事的人,大家才愿意听,或者说听故事的人才能更大限度地还原和感知故事本身。那么,这个最适合讲故事的人应该是在相关领域里有一定专业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的人,他翻译出来的译本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读者也有层级之分,普通的、成熟的、专业的,他们也在不断地比较、筛选。就跟一支贝多芬钢琴曲一样,会弹钢琴的都可以弹,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售票开音乐会,因为市场是有鉴别能力的。我们无须担心译本是否有过多版本,因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都在不断地做这种淘汰的工作。
新译本匹敌“旧译本”在翻译研究来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许多伟大的译本,通常并不是最老的译本--傅雷先生们,也曾经是“新译本译者”。已有较好的译本,并不成为“以后不需要重译”的理由。比如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本身就是个很好的译本,但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董燕生发现了杨绛译本的一些错误,由于他精通西班牙文,翻译水平很高,并且精益求精,最后他也译出了一个水平相当的译本。又如关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无论是梁实秋还是朱生豪的译本,都是散文体,而后来方平主译了诗体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因为作品本身是诗体,这种重译就很有必要。
此外,过去的译本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如词汇翻译跟不上时代、专业语汇使用不当等问题,很多读者表示有缺憾,期待原汁原味又更符合当代读者阅读审美习惯的新译本。那么,重译就成了弥补缺憾的一个选择。
(1)班级组织开展辩论活动,上面是两个小组围绕“经典是否应该重译”的话题搜集整理的材料,请你分析两组的论证,说说哪组更具说服力。
(2)辩论中听众也可参与表达自己的认识。你更支持哪组的观点?请结合自己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体会作简要说明。
(3)英语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她给大家出示了下面三组材料。请你任选其一,对照英文原文,从诗的意境或语言风格的角度说说,哪个译本翻译得更好。
【链接材料】(本材料中的英文均选自泰戈尔《飞鸟集》①)
【甲】原作: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译文一: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郑振铎②经典译本)
译文二:如果因为思念太阳而终日哭泣/星星也将离你而去(冯唐③新译本)
【乙】原作: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译文一: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郑振铎经典译本)
译文二:愿生命灿若夏花/愿死亡美如秋叶(冯唐新译本)
【丙】原作:The clouds fill the water-cups of the river, hiding themselves in the distant h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