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谐音的古诗词比如:所为伊人,在水一方.】-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包祖生的问题

  【带一谐音的古诗词比如:所为伊人,在水一方.】

  带一谐音的古诗词

  比如:所为伊人,在水一方.

1回答
2019-12-01 15:0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刘庆志

  武汉·蔡大金谜友的《“谐音字谜”的沿起及分类》

  “谐音字谜”是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我们之所以称为“谐音字谜”,一是遵从汉字“六书·谐声”传统,二是通过这一定义,揭示整个“谐音字谜”的规律和特点.前述“提音”、“音变”等提法,只是单个谜条评述时的技术性用语,若用于“谐音字谜”理论上的概括,尚存涵盖不广的缺陷.所以,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命名前,我们暂以“谐音字谜”称呼之.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是我国灯谜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得到较为切实的体现.他在该书篇首大书“六书原理”.将灯谜中除谜格之外的所有“法门”.“体例”归于“六书”旗下.谢氏这样的归纳是否科学、合理呢?不得而知.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归纳呢?亦语焉不详.我们从他的书中实在找不出具体答案.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可惜散佚严重.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肌)、张奕虎的“鼓乐之声播戎羌”(胡)、武骝的“村头含泪听乡音”(湘)、赵首成的“大泽起义辨狐音”(湖)……等等一大批“音扣字谜”竞相登台亮相,俨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字谜创作的主流.这些“提音”方式谜作,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展现了新一代谜人善于追求的精神风貌.其内在的“模仿”痕迹是明显的.其作品的数量,又非民国旧作可比了.

  目前,我们对于出现在民间谜刊以及《中华字谜大全》中的大量“谐音字谜”尚缺乏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笔者仅读到《中华谜联》中《字谜借典、用音佳作叠出》、《音变谜四说》等少量几篇文章.真正上升到“理论”上的文章还待出现.这或可是因为“谐音字谜”在短时间内发展较快,许多仿“声”谜作蜂拥而上.致使谜论工作者还来不及对这批谜作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评估.况且,有些谜作的著作权也难辨清.究竟谁先谁后,谁抄了谁,谁模仿了谁,实在难以定案.比如“听其音,知为商”(殷)这条谜,如何评介它呢?它是“多人”创作,还是某个谜人的单独创作呢?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断.又如上举张奕虎先生那条“胡”字谜,作者是否肯承认是模仿了柯老之作而后制呢?所有这些,无不给“谐音字谜”的理论研究带来困难,亦给谜坛敲响了警钟.互相抄袭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真正的灯谜精品才能登上艺术的殿堂.

  故此,我们不打算对“谐音字谜”作一个全面性的评介.仅从一个侧面,将“谐音字谜”作一番初步的的梳理和分类,使之更为程序化、规范化.倘若读者能从这一梳理和分类中得到一点启示和借鉴,也是对笔者本人的最大安慰了.为了叙述的方便和节省文字,所举谜例一律略去了作者姓名,这也是需要读者谅解的了.

  “谐音字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双声扣字类

  1.道是姻缘恰并头(韵)2.音乐旋回焉又闻(胭)3.不同规格回然聚(鞋)

  姻缘、音乐、规格,都是声母相同的“双声词”.现代汉语中称为“连绵词”.凡属这类词汇同音扣底的字谜都称“双声扣字”.“双声扣字”谜材不丰,成谜亦难.故其谜面不必强拆和会意.适当兼以提音,如2例以“焉”提“胭”字之音,也是可以的.“双声”谐音谜要注意面词与底字笔顺的关系.如2、3例之“音乐”、“规格”不合底字顺序,故以“旋回”“回然”纠之.这类谜作纯以“音”取胜,作品稀少,故张思锋先生称为“凤毛麟角”(参见《音变谜四说》).

2019-12-01 15:07:5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