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高志刚的问题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1回答
2019-12-13 11:4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孙璇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不入式无视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启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矗而羸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目的.运用启发式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典范文章是怎样通过形式表达内容,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

  遇到一篇课文,不知道怎样去分析,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玻作为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努力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并从思维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只从形式上看,不能只追求课堂的热闹,提问的次数,学生发言的人次、时间,而要从实质上看教学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提问不一定都具有启发性.象那些过于简单浅显的问题和过于复杂深奥的问题,都难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前者,学生不用去想,后者,学生又无从去想.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立即正确回答,更不必因为学生对有的问题不能立即答出或答得不对,就觉得启发失当.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费此周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一个故事叫《乌鸦喝水》,它所阐述的道理,颇耐人寻味.乌鸦所以聪明,不但它喝到了水,而且它想出了办法填石子.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学生好比乌鸦,知识好比是水.教师的任务不是端着一盆知识之水让“乌鸦”喝,而是要培养“乌鸦”想方设法喝到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不能把知识之水送进“乌鸦”嘴里,而在于会不会引导“乌鸦”在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瓶子里的“知识之水”的情况下开动脑筋.

  二、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中学语文讲授一篇篇课文,绝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懂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不教”的目的.但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先要教好每一篇课.教材是施教之材,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紧紧扣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启发教师对教材的优美形式、深刻内容、内容形式的完善统一理解深透、掌握纯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前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从而在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启迪思路;在学生体会肤浅的时候,导向深入;在学生理解错误的时候,引向正确;在学生意见相持的时候,心中有底.也就是说,即使课堂情况发生意外变化,也能使之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果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掌握不熟,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不但不能做到不离其宗,而且会形成课堂无法驾御的尴尬局面.总之,运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中将提问与讲解、讲述等方法配合使用,增强教学的启发性.

  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应争取做到使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便于思考.教学中,教师中否激发思维积极活动,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愿意去想,感到有兴趣,非想出来不可,那么他们就可能积极去思考.当然,教师的启发性还必须得法、适当,否则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教学要难易适度,当然,运用启发教学,不是学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问答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讲解解决难题,以讲述带过一股,以讲解、讲述提问准备条件,再以问题突出重点,羸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教材.例如讲授《故乡》一课,在分析典型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典型性格时,由教师结合情节发展,通过讲述人物的语情、行动、心理,进一步展示环境.鲁迅悲剧小说《故乡》是以“悲凉”为基调的.这从回故乡的心情、渐近故乡的感受、在故乡的见闻以及离故乡的沉思中看到“;全文通过“我”回故乡这件事的具体描述,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还展示了破败荒凉的旧中国农村面貌.在此基础上就作者在典型环境中对人物的描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作者在《故乡》中写杨二嫂,只用了短短两百多字就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典型人物,这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她有什么意见?随后引导学生扣住原文分析:杨二嫂,过去是一个在小镇上靠姿色招徕生意的,过着小康生活的小商贩,当时,人称之为:“豆腐西施”.二十后,她变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停的圆规”.杨二嫂的外貌变化,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当时社会对贫农的多种压迫、剥削化,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闺土变得穷困和麻木,对此大家易于理解,但象杨二嫂这样一个“豆腐西施”的变化,就是“我这一个从小住在她家斜对门”的人,也“愕然”了.这说明由于当时兵匪官绅捐杂税的压近和摧残,不但使贫农破产,而且使象杨二嫂这样过去过着小康生活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破产了,这更显示出当时农村的经济破败萧条的广泛性.杨二嫂不但外貌有变化,而且性格也大不一样了,过去“终日坐着”可算是文静的,现在她尖刻、泼辣,在“我”面前,她敢露出“鄙夷”的神色,“冷笑”地挖苦“我”“贵人眼高”.同时,她敢于揭露那此旧社会里“讨三房姨太太”“坐八抬大轿”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虽然,她找错了抨击的对象.杨二嫂自私,贪小便宜,这是由她的小市场身决定的,也是当时病态社会中一个典型代表,农村经济的破产引来了她这样的小市民随之破产,致使她二十年后,景况不如以前了.为了生存,她公开向“我”要些破烂木器回去用,走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可以说这都是生计所迫.

  这样讲述与启发提问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既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虽以其科学求实的特点倍受青睐,广为时尚,但是,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那么,穷竟如何启发才能奏效呢?

  1、比中见异.范文讲读中的比较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此类比较,形式多样,可用于篇间句段,亦可用于体裁样式、表现手法.凡此种种均可以课堂教学中产生开窍效应.例如:学完鲁迅《故乡》之后,再叫学生读茅盾的《可爱的故乡》进行比较,并思考回答两个问题:1、两篇同是写故乡,目的

2019-12-13 11:44:4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