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平”和“仄”分别是什么意思/
汉字中的“平”和“仄”分别是什么意思/
汉字中的“平”和“仄”分别是什么意思/
汉字中的“平”和“仄”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声调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符瓦(二)句式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3/4句式.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子结构截然不同.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妨碍入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意思.“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二四六数字分别是无、处、惊,为平、仄、平声;而一三五数的字分别为“于、声、听”,为平平仄声.一般情况下,单数位的字是不论平仄声的,但应力争避免“三平脚”或“三仄脚”,也就是说,不要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诗的第五位的字,有时就需要讲究一下.此外,犯“孤平”即同一句诗除韵脚外,只出现一个平声字,也是诗家之忌,但此内容较复杂,还有较深一层的“补救”方法,作诗者在初始可以抱着“不以词害意”的创作观点.词里的平仄声,要求更为严格,相当多的长调都不能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写诗格式去做,必须对照词谱的固有格式去填写,所以说是“按谱填词”,这样说来,学写词的人,手上有一本“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有必要的.如最简单的《十六字令》,它的定格是“一(韵)1┃--┃┃-(韵),--┃(句)+┃┃--(韵)”其中一是平声,┃是仄声,+是可平可仄的地方.由此看来,写词要比写诗难.有的初学者以为只是符合词牌那规定的字数就可以算是该词了,不讲句式和平仄规律,随意填写却冠上词牌名,谁知是贻笑大方.传统诗词写作方法□符瓦(三)格律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八句,平仄的“二四六分明”,简单说是“对粘”关系:“对”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平仄要相反,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位字为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就应为仄平仄.“粘”是粘贴的意思,就是说下句与上句的平仄相同,如第二句为仄平仄,那么第三句也是仄平仄.再往下推,都是这样对粘下去,第四句和第三句对、第五句又和第四句粘……试看杜甫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第一句的“二四六”字“急、高、啸”,分别是仄平仄,第二句的“二四六”字“清、白、飞”按对粘格律应是“对”,和第一句相反为“平仄平”,第三句的“二四六”字“边、木、萧”应是“粘”,和上句相同为“平仄平”……绝句的格律是把律诗截出一半,八句截出一半为四句,既可截上半部,也可截下半部;既可截中间四句,也可截首尾四句.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江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如截取上面所举的杜甫律诗《登高》的首尾四句格律;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如截取上律诗的中间四句格律,只不过是没有对仗罢了.词的小令,有些七字五字句式是从绝句转化而来,此类词存在一定的粘对关系.如《浪淘沙》、《忆王孙》、《浣溪沙》、《鹧鸪天》等.但是绝大多数词和律绝的不同之处,是打破了原来的粘对关系,而是按它每一个词牌独有的平仄规律来填写.即使字数与律绝相近的词,也大多如此.如《生查子》,表面看来与作仄韵的五言绝句诗相仿,但它在《唐宋词格律》一书里,便载有三种格律:格一全是仄平句式;格二是第一句第五句用了平仄句式,如有名的朱淑真所作的一首“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格三是第三句用了仄平句式,另外还有第八句的特殊格式.限于篇幅关系,本文只是想着重指出:每首词的格律都是不同的,既冠之以为词,就不要因它有些亦是五、七言,而与律诗绝句相混淆.传统诗词写作方法□符瓦四、对偶对偶是古汉语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但要求字数相同,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而且要求组词结构在句中的某个位置上相同.现代汉语也讲对偶,它能产生句式整齐的美感,好诵易记,是学写诗不可不懂的基本知识.古代不少有关这方面知识的蒙学书籍,如《声律启蒙》的一开头即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掌握作对的规律,可说也是写传统诗词要求懂得运用自如的基本手法.首先是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成对,分别称之为颈联和颔联.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均是十分工整的对偶句,也就是对联;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中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作.绝句既然是截取律诗句式的一半,那么就有出现对偶句的可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