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谢谢了,】
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谢谢了,
【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谢谢了,】
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谢谢了,
祭祀诗是《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用来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祭祀诗的篇目虽然比不上弃妇诗和情诗,但其题材独特,民族特点鲜明,并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文化价值,在“诗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诗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类诗篇主要以《周颂》为代表,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从远古时代到周代,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进步许多,但原始社会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积淀下来.祭祀活动是为了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把整个社会通过集体活动联结起来.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显,实际上是说明其政权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维护宗族组织,又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摘要:祭祀诗的文学特色一向为人们所忽视,甚至有人否认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事实上,祭祀诗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场面描写以及叠字、复沓、反复、设问与反问等多样的艺术手法等特色.其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关键词:祭祀诗文学特色《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祭祀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是周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祭祀渗透到了周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祭祀,指的是古代人们按照一定仪式进行的敬鬼事神的社会活动.祭祀的对象,总的来说,不外乎祭祖与祭天(泛指大自然)两大类.祭祀活动源起于原始氏族社会,至周代才发展完备.祭祀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广义的祭祀诗指的是一切写到祭祀或用于祭祀及赞神颂神的诗歌,不但包括纯祭祀诗,而且还包括颂赞诗、部分农事诗和史诗.本文探讨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所涉及的对象为广义的祭祀诗,大约有六十篇左右.说到《诗经》的文学特色,人们大都喜欢拿国风以及小雅中的篇章来进行分析.至于祭祀诗,往往仅从文化(礼仪)方面来展开研究,文学方面的论述少之又少.平心而论,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是不如国风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国风、小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祭祀诗在文学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浅陋,试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场面描写以及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剖析之.一、模糊的人物形象祭祀诗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属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卿大夫与士,不像国风中的人物多为平民百姓或者奴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与诗歌的题材内容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周代的祭祀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家族大宗)手里有关,祭祀权在当时即意味着特权,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力.祭祀诗中的人物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试看《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诗,整首诗只是笼统地赞颂文王的“纯德”,并未对其性格与德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文王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又如《周颂·执竞》,该诗是一首“祀武王”之诗,文中写及武王以及参祭者的句子就“执竞武王,无竞为烈”、“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等几句,人物形象同样单薄而模糊.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的是古希腊神话中对神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罗米修斯等等.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这种差别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审美情趣.二、虔敬的思想感情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从神致福.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准备丰盛洁净的祭品、严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态度要严肃,心要诚,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心不诚,神灵是不会赐福的.读《诗经》中的祭祀诗我们是不难体会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与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圣性首先体现在祭祀活动进行的环境是庄严肃穆的,可以把人在未开始举行仪式的时候就感受到神圣庄严的气氛,使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閟宫有侐,实实枚枚.”(《閟宫》)举行祭祀之礼的天子诸侯态度严肃而谨慎,端庄而有序.“于穆清庙,肃祊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清庙》)“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威仪反反”(《思文》)、“君妇莫莫”.(《楚茨》)从“雝雝”、“肃肃”、“穆穆”、“反反”、“莫莫”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参祭者严肃认真的态度.三、盛大的场面描写本文所指的场面包括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在约六十首祭祀诗中,以祖先为祭祀对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诗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农事祭祀诗,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便主要出现在上述两类祭祀诗中.《楚茨》是《诗经》中描写祭祀最为详尽完备的一首诗,我们不妨来看看该诗描写祭祀前助祭厨师准备祭品的一个场面:济济跄跄,洁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助祭厨师们手持牛羊,有的宰割,有的烹饪,有的烧肉,有的烤肝,有的摆牲,有的捧进,来回奔走而有节度,好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又如祭祀过程中描写宾客们献酒酬酒以及谈笑的场面: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在祭祀的场所,陈列着很多的食器,参与祭祀的客人很多,彼此来回献酒酬酒与笑着说话,而这一切又都合乎礼仪,中规中矩.周代以农业立国,农事祭祀诗中便有不少描写劳动场面的文字,且来感受一下《载芟》中周人的劳动热情: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藕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候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有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这一段文字所描写的是人们开垦、耕种荒地的劳动场景:上至国君及其儿子,下至普通农民,垦的垦荒,耕的耕地,播的播种,分工又合作,一起劳作,一同休息,场面热烈而又不失欢快,体现出了周人的勤劳、自信与乐观.他如《良耜》对收割及丰收场面的描写: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收割下来的小米和高粱堆积的高如城墙,排列紧密像梳齿,装满了上百个储藏库,场面煞是壮观.四、多样的艺术手法综观全部祭祀诗,其中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可谓多种多样,有叠字,有复沓,有反复,有设问、反问,还有排比、比喻、夸张等等,这些手法在刻画形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叠字.叠字不仅是祭祀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而且也是整个《诗经》用字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叠字可以用来描摹人物,如《閟宫》有“皇皇后帝,皇祖后稷”,“皇皇,光明”;《长发》有“相土烈烈,海外有载”,“烈烈,威武貌”.这是对上帝或祖先神的描写.也有对人物美德懿行进行赞扬的,如《文王》有“亹亹文王,令闻不已”,“亹亹,勤勉”.叠字亦可用来体物,写声音的如《那》中的“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渊渊,深远”;“嘒嘒,清亮”.写气味的像《信南山》中的“是烝是享,苾苾芬芬”,“苾苾芬芬,香气浓郁”.叠字还可以使诗歌音韵和顺,听起来迂徐委婉,悦耳动听,如《生民》中的“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旆旆”、“穟穟”押月物合韵,“幪幪”、“唪唪”押东韵.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