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中引用了那些古诗词?这些古诗-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孙宝妮的问题

  关于《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中引用了那些古诗词?这些古诗词的原文是什么?

  关于《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中引用了那些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的原文是什么?

1回答
2020-01-16 17:4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孟彦京

  1、荡胸生层云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白话译文:

  简评: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2、商略黄昏雨

  点绛唇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燕(yan1)雁:北国燕赵之地.

  拟共天随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住松江,近苏州.当时杨万里等人要用陆的天然情趣,来救江西诗派的瘦硬之风.白石虽是江西人,论诗却是膺服陆龟蒙的.陆龟蒙不羡权贵,恬淡江湖的性格,也很合白石的脾胃.白石曾赋诗,「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吴松:即今吴江.本年春,姜夔曾由杨万里介绍到苏州去见范成大.

  ②商略:商量,酝酿.此处指遥望山峰,雨意很浓.

  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城外之甘泉桥…….《苏州志》:甘泉桥旧名第四桥.”

  ④天随:晚唐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

  评解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上片写景.“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下片因地怀古.“残柳参差舞”,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③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白云,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4、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这是化用了蒋捷的《虞美人①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②断雁:失群的孤雁.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品评】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5、杏花春雨江南

  虞集《风入松》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这是元人虞集所写的一首《风入松》词.通观《风入松》全词,在艺术上毕竟没有什么特出之处,倒是煞尾的“杏花春雨江南”一句,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三中所说具有“自然风韵”,为全词生色不少.短短六字,排列三样物色,把具体性与概括性统一起来,融合写实与写意,达到了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妙境.虞集对这句词似乎颇为得意,在《腊月偶题》诗中又写道:“杏花春雨在江南.”可是,因为牵于诗律而添一“在”字,却失去了原句空灵的气象、蕴藉的情致.原句在当时即为人传诵,陈旅《题虞先生词后》诗说:“先生归卧江南雨,谁为掀帘看杏花.”着“掀帘”二字,同样太实,显得境界狭小,笔力窘弱.还是原句六字,既突出了地区、季节、景物的典型特征,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又以少总多,以实带虚,给读者留下运用自己生活体验、发挥自己审美想象的余地,与作者共同去完成一幅南国春艳图的艺术创造.仿佛是近景、中景、远景的巧妙组合,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

2020-01-16 17:45:3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