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问题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拜托写一点拉-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浩勋的问题

  隆中对的问题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拜托写一点拉

  隆中对的问题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拜托写一点拉

1回答
2020-01-19 00:1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黄天民

  “隆中对”,亦称为“草庐对”.是《诸葛亮传》中传文的一段节录.“隆中”,山名,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境.隆中的卧龙冈,原是诸葛亮曾居住过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原籍是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水县)人.青少年时期随叔父诸葛玄流转各地,后定居隆中.认真研读史书,兵书,并且常与荆襄有识之士,分析天下形势.“对”,对策.指回答刘备“三顾茅庐”,询问诸葛亮关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策略问题.

  东汉末年,因政治腐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军.在这过程中,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势力逐渐庞大.他们之间互相攻伐,互相割据,形成了军阀混战的政治局面.

  公元207年,曹操、孙权在混战中,逐渐强大,初步形成了二分天下的局面.209年,刘备在北方被曹操打败后,流落江楚,依附刘表.但他不甘于寄人篱下,为了建立基业,积极招揽人才,扩展势力,以便达到“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目的.后来得徐庶的推荐,亲自到隆中“三顾茅庐”,问策于诸葛亮.本文就是记录诸葛亮在隆中对答刘备定计的史实,这是蜀汉开始基业,和曹、吴最后三足鼎立的基础.当时诸葛亮只有二十六岁.

  一、疑点:

  1、谓为信然:

  课本注释:“说是确实这样.”其他译书大抵亦如是说.此只从字面译出,意思没有错,但省略的没有补出,尚欠明白.《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说:“谓:认为,以为.信然:确实的.信,真实.然,形容词词尾.”这就更离谱了,连句子结构也搞乱了.

  其实,此句应是:“谓(其)为信然.”主语省略掉了,是崔州平,徐庶他们“谓”.“谓”,是谓语,说.“(其)为信然”是说的对象,原来就是一个句子,主语“其”(诸葛亮)省略了.“为”,谓语,判断性动词,是.“信然”,确实是这样.“然”,是代词,这样代上文“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信”,是“然”的修饰语,“确实”,“真的”.《说文》:“信,诚也.”把“然”释为形容词尾是不对的.

  2、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驾”:课本注释:“枉,委屈.驾,指车马”不妥.此“驾”是借代词代刘备自己.古代表示敬称的一种习惯的说法,不直接指称对方,采用旁指替代.如说“大驾光临”,绝对不是说大车马光临,是指称贵宾而言.再如“尊驾”、“枉驾”就是指人.“枉驾”,也可说“屈驾”,称人走访的敬辞.《古诗十九首》有:“良人惟古懽,枉驾惠前绥.”甚至“枉骑”、“枉顾”,都是同类词,指称尊屈对方的.如《史记·魏公子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枉车骑”,就是说尊屈对方伴着去的.

  3、遂用猖蹶:

  课本注释:“就因此失败.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其它译本

  大体上亦如是说,如《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遂用:二字同义,因而.猖獗,失败.”欠妥.另外,还有翻译说是:“只是智慧和策略都够不上,他们就因此胡作非为,弄到今天的局面.”这种理解更是谬误,把“猖蹶”说成是“他们”,即刘备以外的人,认为:“猖獗是指当时军阀的势力焰盛的”.这就游离原文之外了.

  首先,以史实印证,此“猖獗“所指对象是刘备自己的.《三国演义》三十八回有关情节写作:“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此“迄无所就”就是“猖蹶”释义之语.再从《三国志·先主传》所载的史实,说刘备在赤壁之战前,确实屡次挫折:一次为董卓所破;两次败于吕布;一次败于曹操.妻子家室三次被俘,确实是狼狈不堪.此大概就是“猖獗”之所指.但“失败”绝对不是刘备的用语.

  其次,再从词语分析.“猖蹶”是个多义词,可用于行为猖狂,任意横行的方面.义同“猖獗”;也可用于颠覆,失败方面.此处的用法,和“猖獗”是有别的,是个偏义词,偏于“蹶”字,“猖”是修饰词.“猖”:《玉篇》:“狂骇也.”“蹶”:《广韵》:“失脚.”即失足,跌倒.合起来意为“可怕的挫折”.亦即《三国演义》所说的“迄无所就”,也才会符刘备说话的语意.

  再从句子结构上说,“猖蹶”是宾语,“遂”是副词,才.修饰“用”.“用”是动词.《辞源》第一义项释为“使用”.《广韵》:“使也.”《说文》:“可施行也.”其实,“用”应释为“致使”、“导致”.整句意是:“才导致可怕的挫折”.这就是说“智术浅短”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后来他才懂得招揽贤士之故.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课本注释:“(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其他译书亦如是说,欠妥.

  首先,“可以”,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应是“可与(之).”“以”,即“与”.后边省了介宾的宾语“之”,指代“孙吴”方面.《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华图书馆印行版)就写作:“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此可为证据之一;另外,“以”、“与”在古汉语中,因同音可互用亦是常见的.如《西门豹治邺》:“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此前后互文,“以”同“与”.《孟子·梁惠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此两句中,“以”即“与”.句意为“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共忧.”

  在《赤壁之战》中有:“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成:“除非刘豫州,天下是没有谁可以抵挡曹操的.”其错就错在以今度古,把“可以”视为现代汉语的“可以”.其实此“可以”即“可与(之)”.此语是孙权说的.其意是:“要不是刘备,天下就没有谁和我(一起)去抵挡曹操了.”从此例也可以反证诸葛亮的话“此可以为援”.意为:孙权方面只能和他结为同盟.

  其次:“为”亦不宜释为“作为外援”.“为援”这是动宾结构.“为”,动词,结交,结成.“援”,宾语,应为“同盟”.“援”,《辞源》第一义项释为“攀缘”,即结缘.再从下文“外结好孙权”,可证“为援”,就不是“作外援”解,而是说结成盟友.事实上亦如此.

  5、贤能为之用:

  课本未注释.其它译书的译句各行其是.有的说:“有德有才的人被他任用”.

  (《古代散文选译》);有的说:“人才得到他的任用.”(《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且从此两例看,对“为”的理解就有各异.前者译为“被”,视为被动句;后者译为“得到”,视为动词.均欠妥.

  其实,从句子结构上看,“贤能”是主语,即贤能的人.“用”是动词谓语,是效劳,出力之意.《商君书·靳令》:“六虱成群,则民不用.”“为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用”.“为”,读作wèi,给,替.“之”,指代孙权.此句是主动句,不是被动句.“贤能”为他效力应该是自愿,不应是被迫的.整句意为:“贤能的人(都愿意)替他效力.”

  6、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此长句无论是释词,还是译句都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首先,是译句问题.一般是直接按字面译出,诸如《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

  译说:“刘璋糊涂懦弱,张鲁在北,人口众多,地方富足,却不知抚慰爱惜(

2020-01-19 00:17:53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