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几个初二文言文虚词,“以”“为”“而”“乃”“可”,要有-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邓清勇的问题

  请教几个初二文言文虚词,“以”“为”“而”“乃”“可”,要有解释和例句,例句是初二下学期课文中的.尽量是初二下学期的有关内容,还要与《小石潭记》关联.

  请教几个初二文言文虚词,“以”“为”“而”“乃”“可”,要有解释和例句,例句是初二下学期课文中的.

  尽量是初二下学期的有关内容,还要与《小石潭记》关联.

1回答
2020-01-18 05:30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沈琪英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2020-01-18 05:34:4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