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每句赏析,中心首联:颈联:颔联:尾联:中心思想:本文写了……,表达了……
崔颢《黄鹤楼》每句赏析,中心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中心思想:本文写了……,表达了……
崔颢《黄鹤楼》每句赏析,中心首联:颈联:颔联:尾联:中心思想:本文写了……,表达了……
崔颢《黄鹤楼》每句赏析,中心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中心思想:本文写了……,表达了……
崔颢《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二)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武昌古时叫鄂州.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也有传说记载,三国时·1297·《唐诗鉴赏大典》
一个名叫费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黄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黄鹤楼.这使千年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闻名天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从这点说,这首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与“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诗人在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没有苛求对仗工整,词性和声律似对非对,前对后不对,但读起来音节浏亮,一气贯注,显得自然流动,并不着力.
颈联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
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东汉末年的文人弥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
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是异乡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许多诗人喜用.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乡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游子的登临诗作中更为习见.这样的诗歌,抒发的虽不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却可以从诗人那飘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困苦情状.《黄鹤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不失为这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而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与有关黄鹤楼命名之由来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联.驾鹤成仙美丽而虚幻,但诗人却浪漫地认无为有,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空楼一座,徒有其名而已!于是,诗人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空点出,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空寂寥落感.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事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东晴川阁附近平坦的陆地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意盎然.看到亭亭绿树,萋萋芳草,此时,诗人心中蓦地想起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怎么能够看得到呢?从而由“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浓重的乡愁.这种情思渺渺、悠悠不尽的心灵感受,对客游异乡的人来说,是不难理解的.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