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职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廖学良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职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到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gè)蚤药!”

  壁虱就是臭虫。昆明的跳蚤也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都长得很秀气。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盒,饼子和年糕分别放在木盒两侧,上面盖着一层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盒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卖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偏僻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右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把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盒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看看。他看见巷子里没人(他没有看见我),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选文有删节)

  1.从内容、写法及表达情感等方面简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2.本文对街头叫卖声描写得十分精彩,展示了十足的昆明风情。细读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对收“破衣烂衫”吆喝声的描写,突出了声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②对卖“化风丹”的吆喝声的描写,主要写声引起的遐想。最后两句(“这位贵州老乡……你有时……)使你感受到什么?

  ③卖“壁虱药”“虼蚤药”吆喝声的有什么特点?

  ④写苗家姑娘“卖杨梅、卖玉麦粑粑的“吆喝”声,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1回答
2020-01-23 18:0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庞训磊

  1.相同点:①内容上都是介绍或记叙叫卖的“吆喝”,结构上都是以“一年四季”和“从早到晚”展开。③都表达了作者对旧日风情的怀念。不同点:①课文除了介绍口头“吆喝”,还介绍了器物的“吆喝”,选文只描写了口头“吆喝”;②课文作者在介绍的过程中更多是融入欣赏和品味的情感,而选文作者在文中更多的是流露对“吆喝”者的同情,也包含着对当社会的谴责意味。2.①清脆。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经常表现(“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一个脆萝卜似的。”)。②吆喝者辛苦奔波和不幸。③悲苦凄凉。④甜美好听,使人春天和初秋的暖意。4.年纪虽小却有着大人的成熟(也可理解为: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大人的负担,失掉了孩子的天性,没有了玩耍的自由。)5.以“椒盐饼子西洋糕”为A,以“捏着鼻子吹洋号”为B,区别是你:①A是一种“职业”劳动,B是游戏;②A是谋生的手段,B是玩耍;③A是老板要求的,不喊不行,B是自己想喊的,自由自在的。④A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B是暂时的解脱;⑤A是一本正经的,B是轻松愉快的;⑥A是机械枯燥的,B是活泼开心的。(能写出一两点即可)6.文章主要写一个小孩街头叫卖的生活,写一个不该有职业的小孩在那个时代却有了职业,题目中含有对人物的同情和对社会的谴责之意。另外,用这个枯燥的、一本正经的、成人意味的词,来写一个天真的、向往游戏乐趣的小孩的生活,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020-01-23 18:06:03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