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及意义并写出例句.】-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全忠的问题

  【则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及意义并写出例句.】

  则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及意义并写出例句.

1回答
2020-01-25 09:5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季子

  虚词与本义无关,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则”可用作连词、副词和语气词.

  主要用法

  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因果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5.表示并列关系

  例:则桃李冬实.

  则桃李夏荣.(沈括《梦溪笔谈》)

  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名词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榜样.如:以身作则

  动词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例句:阅读《红楼梦》欲速则不达,应该潜移默化,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明白个中道理.

2020-01-25 09:58:3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