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做题莫远离“深阅读”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雷靖的问题

  【阅读文章做题莫远离“深阅读”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

  阅读文章做题

  莫远离“深阅读”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为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是从“___”和“___”两方面论述深阅读的重要性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3)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简要说说理由。

  (5)请你为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

1回答
2020-01-26 20:2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荆象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即可.本文题目是“莫远离‘深阅读’”,结合首尾和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结尾处总结出中心论点“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

  (2)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内容的理解概括,通读全文,这篇文章首先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的改变,浅阅读的风行引发思考,接着阐述了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然后阐述了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并用问句引人深思.据此提取填空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第三段举了事例,是举例论证,作用是“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4)这道题考查语句能否删去的问题,解答时需要分析这部分句子阐述了什么内容,这句话说的是提倡深阅读并不等于复古读经,是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体现.

  (5)本题考查补写论据,首先明确这段阐述的是什么内容,阅读第五段,这段阐述的是“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我们要从积累的事例中找出创作艰辛的经典的事例,简洁概括即可解答.

  答案:

  (1)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

  (2)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4)不能,因为这一部分补充论述了作者的观点,避免读者误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5)示例:《资本论》写了四十年(其他事实论据也可)

2020-01-26 20:30:5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