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从论语十则中选一篇感触最深的立意,写一篇80-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崔庆田的问题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从论语十则中选一篇感触最深的立意,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从论语十则中选一篇感触最深的立意,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1回答
2020-01-29 21:3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洪华

  读《论语》有感《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2020-01-29 21:36:2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