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与英文字母的关系还有一点就是拼音跟汉字谁先出现?如果是-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黄钲东的问题

  【拼音与英文字母的关系还有一点就是拼音跟汉字谁先出现?如果是汉字,那么没出现拼音之前是怎么规范汉字读音的?】

  拼音与英文字母的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拼音跟汉字谁先出现?如果是汉字,那么没出现拼音之前是怎么规范汉字读音的?

1回答
2020-01-31 20:4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柳莎莎

  ==|||

  当然是汉字先出现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拼音的由来】——汉字拼音的发明人金尼阁

  金尼阁,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国的杜埃城,当时为比利时领土,故金尼阁自称比利时人,而陈垣等人亦称其为“比利时人”.

  1594年11月9日入耶稣会.1607年往远东传教,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即利马窦卒年)秋抵澳门,翌年春诣金陵.随郭居静、高一志二神父学习华语(另一说从郭居静及王丰肃).郭居静神父到杭州开教,他亦同行.后往北京报告南方的教务,深得龙华民的赏识.1613年去罗马向教皇保罗五世“奏陈教务,并请准翻译经典,司铎用华言行圣祭,诵日课,教宗一一允准”,但因客观情况未实行.但他是“第一个向教廷请准以中文举行弥撒,行其他圣事,以及诵念‘日课’的”.

  金尼阁“集利马窦笔记为蜡顶文中国开教史”即《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1月14日出版(一说1615年2月出版).此书全部叙述是为欧洲人撰写的.金尼阁刊行《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题献教皇,道“书中初次精确地、忠实地描述了中国的朝廷、风俗、法律、制度以及新的教务问题”,是为欧洲人叙述中国比较完备无讹之第一部书,亦可说是第一部称得起“汉学”的著作,当时颇具声誉.是书原为利马窦神甫的意大利文纪录,经金尼阁译为拉丁文,并增加了两章,叙述马窦之病故及殡葬的事.

  利玛窦(MatteoRicci,

  1552-1610)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

  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金尼阁回欧洲后,演讲招募去中国传教之人,众人被其极富魅力的鼓动所吸引,争先恐后,以致于当地教会不得不出面婉言劝阻.金尼阁在吸引和选择人才方面,可谓功不可没.同时为在中国的教会图书馆募集图书,带来教皇所赐之西书七千多部(《远西奇器图说》原作便是金尼阁带来的七千部书中之一).

  1619年,金尼阁再次抵达澳门.1621年春金尼阁“往南昌,旋又赴建昌韶州,视察教务.翌年赴杭州被难;一六二三年,往河南开封开教,翌年往山西”,1625年赴陕西.1626年在王徵的协助下,完成《西儒耳目资》三卷.《西儒耳目资》的目的,据他自述,“在使中国人能在三天内通晓西方文字体系”.

  《西儒耳目资》作于1625年,

  1626年在杭州出版,自称沿袭利玛窦所创体制,即用利玛窦二十五字母“互相结合,上加五个字调记号,来拼切一切汉字的读音.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于是汉字读音就显得极其简单,极其有条理,不但把向来被人认为繁杂的反切,开了一条所谓‘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并且立刻引起了中国好些音韵学家对于这种简易的拼音文字向往的热忱”.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方密之(以智)《通雅》成于1639年,书中再三称引《西儒耳目资》,如说“西域音多,中原多不用也,当合悉昙等子与大西《耳目资》通之”,“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甚至提出“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此即汉字拼音化主张的萌芽).传教士的方法震动了中国音韵学家,直接启示他们在西方拼音文字帮助下寻求对汉字记音系统更完善的描写.稍后刘献庭(继庄)的《新韵谱》即在这种刺激下撰成,钱玄同说刘氏已清楚认识到“必须用了音标,方能分析音素,方能表注任

2020-01-31 20:51:0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