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论语》一篇1500字以上读书笔记.要自己写的.大学程度-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雷彬的问题

  精读《论语》一篇1500字以上读书笔记.要自己写的.大学程度的.好的还可以加分.

  精读《论语》一篇1500字以上读书笔记.要自己写的.大学程度的.好的还可以加分.

1回答
2020-01-31 15:1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梁金昌

  第一~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x0d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x0d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x0d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x0d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x0d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处世、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种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间与遐想的余地.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第二~《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x0d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x0d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x0d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x0d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x0d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x0d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第三~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思想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x0d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x0d读完之后的另一个感触就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子曰:“弟子入则孝

2020-01-31 15:16:1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