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与不能”——说孟子400字RT-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毛建国的问题

  “不为与不能”——说孟子400字RT

  “不为与不能”——说孟子400字

  RT

1回答
2020-01-31 21:2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林丹

  这些是我从网上找的,虽然和题目没有什么太打关系

  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一番心理分析说得齐宣王心服口服,就像我们去看医生而被诊断准确了病症了一样,于我心有戚器焉对医生悠然而生亲切之感,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这一会,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几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说到底,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朝这方面想,有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孟子的这一段分析,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那一段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事情,都是愿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比如说为老年人让座,不要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的确都是“为长者折枝”举手之劳,而不是要你“挟太山以超北海”,做《封神演义》里的英雄.但我们就是生性懒惰,又缺乏“这点精神”,所以老是要去强坐,要随地吐痰,要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没有想清楚“不为”与“不能”的道理.说到这里,是不是值得我们在生活小事上多加反省,多一点“为长者折枝”的精神呢?

  回到孟子的话题上来,在讲清楚了“不为”与“不能”的问题后,他又一次施展出心理学方面的本事,对齐宣王来了一番政治行为心理学的开导,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什麽不能统一的呢?

  说完正题以后,孟子引用格言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最后还以“霸道”的做法、军国主义者的行为来加以反衬,刺激齐宣王逼他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孟子在这里的做法,是由物理性的逻辑真理推及人的心理,要求齐宣王反躬自省,认识自己.我们在《论语》里已经知道,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不过,我们在这里突然想到的却是,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俗话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谁能够造出这权衡度量人心的公平秤和标准尺子呢?让.保尔.萨特说:“他人就是你的地狱.”谁又能够知道“地狱”的长短轻重呢?

  下面的是我自己想的,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之一,深深了解到百姓的疾苦,他从一个侧面才阐述了治国之道,不可否认孟子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顺便说如果你把上面网上的材料剪裁一下的话还是一篇很好的作文的,不过网上的那个太承认话了

2020-01-31 21:30:4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