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叶嘉莹:一生与-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华斌的问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吴静波1977年,叶嘉莹带着小女儿再次回到了祖国大陆。这一次,给她带来巨大感触的不再是风景,而是人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吴静波 1977年,叶嘉莹带着小女儿再次回到了祖国大陆。这一次,给她带来巨大感触的不再是风景,而是人和诗歌。在火车上,年轻人捧着《唐诗三百首》如饥似渴地阅读;在参观名胜古迹时,亦常见导游大声地朗诵相关的诗句。看到国人对诗歌如此热爱,她高兴得不得了,心想,中国终究是诗歌的国度。她说:“多年来我在海外用异国的语言来讲授中国的古典诗歌,总不免会有一种失根的感觉。我虽然身在国外,却总盼望着有一天能再回到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语言去讲授自己所喜爱的诗歌。”

  1979年,叶嘉莹终于获准回国教书,这时候,她已经五十五岁。如今,世人皆知叶嘉莹为南开大学教授,却未必知晓其回国执教的第一站其实是北京大学。只是后来,李霁野得知叶嘉莹回国,便盛情邀请其到南开大学教书。他的理由是,南开在“文革”中遭遇了更加沉重的打击,比北大更需要支援。叶嘉莹想想也对,便答应了下来。

  叶嘉莹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南开,她讲授的汉魏南北朝诗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当时,大多数教授还热衷于通过阶级分析法解读诗歌,而叶嘉莹因为研究了不少西方文艺理论,并与西方学者进行过大量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植于扎实理论根基下的自由讲述方式,自然在课堂上大放异彩。此后,只要是叶嘉莹上课,门口、讲台边、窗户外,到处都挤满了听众。为了控制听课人数,中文系想出了凭证听课的办法。可是,学生们仍旧绞尽脑汁,或是伪造证件,或是进去后再把证件传出来,想方设法进去听讲。通常,二百张听课证却能“名正言顺”地进来三百多名学生。

  后来,中文系又给叶嘉莹增加了唐宋词一课。因白天课满,这节课便安排在晚上。不想学生们还是蜂拥而至,甚至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在南开,除了教书,叶嘉莹还干成了另一件大事--成立了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研究所成立之初,没有经费,条件很简陋,甚至连办公室都是从别的系里借来的。但母国光校长的一句话,让叶嘉莹有了兴建大楼的想法:“如果你能从海外募来一笔捐款,我们可以给你一块地盖一座楼。”

  不成想,这事儿还真让叶嘉莹给办成了。叶嘉莹桃李满天下,其中,蔡章阁是一个热心于中国文化的企业家,因佩服恩师,马上就捐了一笔钱,盖起了大楼。不久,“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便正式列入研究生招生计划。之所以取名“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因为大家希望研究所不仅要进行古典文学的研究,也要从事儒家思想的研究。此后澳门实业家沈秉和也寄来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研究所的发展。此外,叶嘉莹还捐出退休金的一半(十万美元)在南开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并表示,如果百年之后尚有积蓄,也将悉数捐献出来。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叶嘉莹所提倡的“弱德之美”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那是叶嘉莹对朱彝尊、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最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词都是形“弱”而蕴“德”,即使是所谓的豪放派词人,其笔下也难掩内在的凄美。

  词为人心之反映,故“弱德之美”亦不仅仅是叶嘉莹的学术研究,更是她的人生操守与境界。诗歌般高贵的叶嘉莹,其实人生曲折颇多。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这就是命运”,如今,忆及往事,叶嘉莹倒是能以“平静”的语气表达:“人生经历了大的苦难,就会使小我投身于大的境界。”而从事诗词研究、传播与教育,即是心之所系,也是命之所定。

  因此,不管身心正在遭受怎么样的折磨,在讲台上、在日常生活中,叶嘉莹仍以优雅、平和的姿态示人。正如顾随先生所言:“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弱德”之“弱”,不是软弱,是逆境中的坚持。而支撑她的,便是诗词的力量。诗词不死,与诗词相恋,人心亦不死。

  与诗词的爱情长跑,恋出了一系列的殊荣。1991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08年,叶嘉莹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4年则当选为“中华文化人物”。不久前,叶嘉莹又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尽管誉满天下,叶嘉莹却不以国学大师自居,她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名诗词爱好者。之所以坚持著述、讲授,仅仅因为独享诗词之美“上对不起千古以上的诗人,下对不起未来的学者”。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如今,年过九旬的叶嘉莹每天过着简朴的生活,仅以少量的水果、三明治作为一天的饮食。很多学生都见过她脚踩长凳到书架上层取书的情景。她亲自打理一切家务,早餐之后便到图书馆进行研究,依然

1回答
2020-01-31 22:1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宋志杰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

2020-01-31 22:16:4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