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诫子书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的诫子书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的诫子书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的诫子书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南怀瑾
平常人谈到修养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
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现在先介绍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蹈)慢则不能研精,
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人说文人都喜欢留名,其实文人喜欢把自己的著作留给后人.好名好利,是人
心的根本病根,贤者难免.先不谈古人,就拿现在来说,几十年来,不知出版了多少
著作,但其中能被我们放在书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有几本书?尤其现在流
行的白话文章,看完就丢,只有三分钟的寿命,因为它缺乏流传的价值.一本著作,
能够使人舍不得丢掉,放在书架上,才有流传可能.所以留名是很难的.清代诗人吴
梅村说的:“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一点不错.
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说:“但在流传不在多”.比如诸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
章盖世,当然是他的功业盖过了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只有两篇『出师表』,不为文
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著,不但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可以永远
流传下去.他的文学修养这样高,并没有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才具很高,如用之于文学,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家.
文章、道德、事功,本难兼备,责人不必太苛.
诸葛亮除了『出师表』外,留下来的都是短简,文体内容精炼得很,一如他处世
的简单谨慎,几句话,文体就解决了.看他的传记里,孙权送他东西,他回信不过五
六句话,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就这么解决了.
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
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
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
非常高,组织的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
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
这种思想文学化.后来的八股文也是这样,先把题目标好,所谓破题,就是把主题的
思想内涵的重心先表达出来.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
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
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
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
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蹈)慢则不能
研精”,“(蹈)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
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
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
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
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
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就
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照中国文
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
积非成是,一下子没办法改的地方.但是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
办法的.有许多东西,都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
再回到本文“(蹈)慢则不能研精”,(蹈)就是自满,慢就
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文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用“险
躁”?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
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会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个
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才对,还是把它改过来.
--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讲法,三十二岁也不同于三十一
岁.人的思想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年
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经没有法子了.
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
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
养,只是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