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韦编三绝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张仪折竹任末燃蒿郑虔-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梁静秋的问题

  孟母三迁韦编三绝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张仪折竹任末燃蒿郑虔贮柿怀素种蕉欧母画荻柳母和丸给我一一列举出来这些故事

  孟母三迁韦编三绝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张仪折竹任末燃蒿郑虔贮柿怀素种蕉欧母画荻柳母和丸

  给我一一列举出来这些故事

1回答
2020-02-02 02:4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刘朝军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悬梁刺股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刺股

  苏秦,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映雪囊萤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张仪折竹

  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曾经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就把它写在掌中或大脚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了册子.

  任末燃蒿

  任末十四岁,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与险阻(去寻师).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去获得成就呢?”有时他在竹林树林附近,编扎茅草成为小屋,削荆条作为笔,刻出树汁作为墨;晚上在月亮星光(下读书),黑夜便点燃捆扎的麻蒿来照亮自己(读书).看书有体会时,(把心得)写在衣裳上,用来记录那些体会.学生们羡慕他勤奋学习,轮流把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以便看到他写的心得).(任末)只读儒家圣人的著作.(他)临死时告诫说:“爱好学习的人,就算死了也仍然像活着;不肯学习的人虽然活着,也不过也是不动脑筋,没有作用的死人罢了.”

  郑虔贮柿

  郑虔年少时喜欢书法,这家境不佳,无钱买纸,常在慈恩寺前扫柿树叶子,用来写字.由于勤奋,长大后有所成就.唐玄宗建广文馆,请郑虔当博士,人称“广文先生”.

  怀素种蕉

  唐代和尚怀素善书法,尤长草书.他家境是贫寒,买纸困难,因而在房子前面种几棵芭蕉,取叶代替纸张,用来练习书法.他的家叫“绿天庵”,称种芭蕉为“种纸”.

  欧母画荻

  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孤儿寡母生活十分困难.他的母亲守节教子,没钱买笔,就用芦苇杆在地上写写画画,教儿子认字.欧阳修也十分刻苦读书.后来中了进士,文章名冠天下.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其他五家差不多都出自他的门下.

  柳母和丸

  唐朝柳公绰的夫人韩氏,家法严格整肃,是当时官宦人家的楷模.为了儿子们深夜学习有精神,她用

2020-02-02 02:50:4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