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其中马克思对艺术的看法如何-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查红彬的问题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其中马克思对艺术的看法如何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其中马克思对艺术的看法如何

1回答
2020-02-02 22:3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霍伟

  马克思究竟是怎样看待艺术生产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马克思有关艺术生产的论说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强调了文学艺术的认识性、社会性,突出了它的‘上层建筑’性质的话,那么马克思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一种‘艺术生产’就强调了文学艺术的实践性、生产性、加工性,注意到了文学艺术本身与‘经济基础’的实际联系,这样我们就既从哲学的高度俯视文学艺术,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切入到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在文学艺术作品也成为一种可消费的商品的今天,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观念就尤其显示出了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①这种认识包含了三层意思:1、艺术不仅具有上层建筑性质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经济基础性质;2、所谓艺术生产,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艺术的结果,因此艺术生产也就是经济学意义的生产,更确切地说,就是物质生产;3、在当前,艺术生产特别突出地体现为商品生产的属性——这是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现实理论意义.笔者认为,如果作为个人见解,上述认识可以自成一说,但是,如果将其看作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阐释,则很难令人信服.马克思究竟在何意义上将艺术看作生产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考察时,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这一考察中所使用的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都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概念.因此,无论说艺术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都属于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艺术进行考察,而不能说强调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就体现了“从哲学的高度俯视文学艺术”,强调艺术的生产性质才属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切入文学艺术本身”.况且,就像“男性”和“女性”的对应关系一样,“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当我们说艺术是上层建筑的时候也就逻辑地否定了艺术是经济基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因此,认为艺术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经济基础显然有悖马克思原意,在逻辑上更说不过去.那么,为什么有学者会觉得艺术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呢?这与人们对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这一概念的误读有关.要准确解读“艺术生产”的含义,首先要理解马克思是怎样解释“生产”的.马克思指出:“生产生活也就是类的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②可见,马克思是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实现的高度来看待生产的.显然,这种概括已经超越了对物质生产的界定,实际上把人类一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都纳入生产的范畴.物质生产不过是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而已.如果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马克思对生产的本质性界定,那么,有关劳动对象化的阐述则是对生产实现方式的重要界定.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③马克思认为,生产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④细细体会,马克思关于劳动对象化属性的阐述,强调意识与行动的紧密结合,强调思想与物质的紧密结合,强调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紧密结合,一句话,强调人的创造本质的实践化.这同样超越了对物质生产的界定,即一切体现人类创造本质的实践活动都被纳入生产的范畴.综上所述,自由自觉属性和劳动对象化属性才是马克思对生产一般属性的概括.马克思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无非是说,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人类生命活动,即一种体现了人的类本质的活动.柏拉威尔敏锐地指出,马克思“第一次试图把诗人的工作视为一种非异化的活动——当然并没有摆脱商业的压力,但摆脱了商业价值的从属性.”⑤他还指出:“文学艺术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进入巴黎手稿的领域.首先,它们作为一种‘人的族类行为’出现.”⑥如此一来,所有体现了自由自觉创造性的人类生命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产活动,这不仅包括经济基础性质的人类活动,也包括上层建筑性质自然也包括艺术在内的人类活动.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不会因为一提到生产就联想到经济基础,就联想到经济学意义的物质生产,就把艺术生产也理解为与经济基础实际相联系.细读原典还可发现,马克思特别注意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区别.他认为,由于劳动的异化,导致了生产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离,并且精神生产是受物质生产所决定的,至于艺术生产则属于精神生产之一.马克思还认为:支配这两种生产的原则是不同的.⑦根据马克思这些思想,我们可以做出一种逻辑推断:作为精神生产之一的艺术生产并不属于物质生产,所以也就不能套用物质生产的规律来解释或要求艺术生产.当然,精神生产不属于物质生产的证明绝不仅仅局限于逻辑推论,在《剩余价值理论》等著述中,马克思便大篇幅地讨论过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问题,实际也就是讨论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区别问题.他明确指出:“实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更贴近些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就表现为生产劳动”,或者,“生产劳动是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⑧根据这两个标准,马克思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把艺术家归入非生产劳动者行列,即使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为自己获得报酬,他也不认为这是生产劳动,只是当艺术家被他人所雇佣,其艺术活动或产品,被当作商品出售获得利润时,马克思才认为艺术生产属于生产劳动.例如他说:“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佣,老板为了赚钱而让她去唱歌,她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⑨马克思还说:“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⑩特别富有意味的是,马克思还针对庸俗经济学家提出“哲学家生产观念、诗人生产诗、牧师生产说教、教授生产讲授提纲”的说法,即一切职业都具有经济生产性的观点,辛辣地讽刺道:“罪犯不仅生产罪行,而且还生产刑法,因而还生产讲授刑法的教授”,“而且还生产艺术、文艺——小说,甚至悲剧”等等.可见,马克思特别警惕对物质生产的滥用.事实也证明,大多数艺术精品的诞生,都不可能用物质生产的规律来解释.试想,“诗三百”、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乃至毛泽东的艺术创作,哪一个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流程完成的呢?哪一个是被当作商品来创作的呢?马克思也说过,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春蚕吐丝一样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可见,就本质属性而言,马克思并不认为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是经济学意义的物质生产,只是在历史发展到商品化的社会条件下他才承认精神生产可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可以用物质生产的有关原则来看待精神生产.但是,当下一些学者解读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时,强调的恰恰就是艺术的物质生产属性包括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与产业功能.尽管这些学者口头上也承认,艺术生产是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精神生产,但是对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到底不同在哪里,却并没有准确的把握.例如,有著述将精神生产的特征归结三点:即认为精神生产是一种观念产品的生产、是一种以符号为工具的生产、是一种具有个性创造的生产.这显然不得要领.马克思说过,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这根本与生产的本

2020-02-02 22:35:5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