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状况-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谭耀铭的问题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状况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状况

1回答
2020-02-02 12:5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蒋京波

  时代背景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他拒绝同刘裕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寄托: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2)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所以无法实现.

  如何评价陶渊明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

2020-02-02 12:58:4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