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各种典型地貌名称及特点、成因.-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田婉逸的问题

  求各种典型地貌名称及特点、成因.

  求各种典型地貌名称及特点、成因.

1回答
2020-02-02 04:4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尚晓明

  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地貌常见有丘陵状花岗岩山地、峰林状花岗岩山地.前者多由穹窿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常具有红色风化壳,在风化壳剥蚀去后,则露出球状石蛋,成馒头状岩丘,形态独特,是花岗岩地貌的主体,在我国东南部、南岭山地常见.后者多由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地势高峻,岩石裸露,沿垂直节理、断裂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以及流水切割,形成奇崎深壑,如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就是由岩株形态的花岗岩侵入体形成的,当四周软弱的砂、页岩等被剥蚀去之后,形成峭丽的高山花岗岩峰林地形,在奇松怪石的装点下如云间仙境.

  熔岩地貌

  浩瀚的熔岩地貌,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以石龙熔岩地区最为壮观.所谓石龙,是火山喷发时,巨大的熔岩流向河谷低处倾泻一直延伸到17公里以外,冷却后形成长龙似的熔岩,当地群众称之为石龙.石龙熔岩外貌奇特多样,有蟒蛇状石龙熔岩,有绳状石龙熔岩,有树根状石龙熔岩,有面包状石龙熔岩,还有扁平状石龙熔岩等等.

  至于石龙熔岩的微地貌就更多.有波纹状的;有酷似假山或馒头的翻花石;有熔岩流平台;有熔岩流岩壁;有熔岩流广场;有形似巨蟒、蜥蜴、犀牛角、蛤蟆、蘑菇等的熔岩流.至于石龙熔岩中的熔洞更是五花八门.有“水帘洞”、“仙女洞”等.洞内有多种形状和颜色的“冰瘤”.

  熔岩台面上还有一种外观十分好看的“石塔”,有二三米高,这是由层层熔岩盘叠而成的“喷气锥”,多成串分布.在石龙熔岩上有几百座喷气锥,构成了玲珑的石塔群.喷气锥下粗上细,中间有一气孔,一般认为这是熔岩流经裂缝冒气的地面时,熔岩被破坏,堆在气孔的周围而形成.有的喷气间断,形成喷气碟,更加美丽壮观,宛如正在开放的蔷薇花和牵牛花.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桂林就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奇观.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

  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洞里宽的地方象广场,窄的地方象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迂?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无底潭.

  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尤以广西境内的溶洞著称,如桂林的七星岩、芦迪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云水洞,深612m,有七个“大厅”被一条窄长的“走廊”相连,洞的尽头是一个硕大的石笋,美名十八罗汉,石笋背后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规模.周口店的龙骨洞,洞虽不大,却是我们老祖宗的栖身地

  海岸地貌

  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风化土堆群”.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便看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平方公里,规模小,典型的雅丹高

2020-02-02 04:51:3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