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
E.“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参考答案:
(1)DC (选D给2分,选C给3分,选A.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诗为怀古而作,所以首先提出与公安县有历史关系的两个古人--吕蒙和刘备.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合破曹操.战争结束,“周瑜为南郡(汉置,郡治江陵,吴移治公安)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满刺州数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刘备“借剃州”不还,孙权便要用武力夺取,任其事者为吕蒙.吕蒙趁蜀将关羽伐魏之机,奇袭南郡.事后,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也治公安.这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早就过去了.如今只剩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营已不在,只有遗址,所以说是“野旷”;城在江边,所以说是“江深”.这是首联,是写“古”.
下面接着写景:“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这副颔联,上句写时,下句写地.这时正是冬天,夜长昼短,才见旭日东升,忽又夕阳西下,好象有人催着似的.“催”字用得好,极见作者炼字功夫.诗人这时正坐在江边的小船上,面对风急天高、波涛汹涌的景色,不禁感慨系之.“与云平”,极言浪高.杜诗《秋兴八首》之一有句云:“江间波浪兼天涌”.清人钱谦益笺注:“江间汹涌,则上接风云.”这也可以作为“波浪与云平”的注脚.颈联“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是承首联的:上句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下句指吕蒙擒关羽的战功.首联说的是“古”,此联说的是“怀”,说古处接“景”(寒天、风浪),说怀处接“情”:所以尾联写出了“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两句.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中的情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思古之幽情”.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非同等闲.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决策.刘备临终时,托诸葛亮以后事.其次是“讽今之隐情”.唐代的李光弼、郭子仪就是像吕蒙那样的名将,可惜他们不遇明主.唐代宗宠信鱼朝恩、程元振,李、郭同受其害.所以他们虽然都有“飞腾战伐”之名,仍然不能取得全国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诗人引以为恨的.由吊古伤今而托古讽今,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可以想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