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论述婴幼儿言语发展的特性-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黄伟伟的问题

  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论述婴幼儿言语发展的特性

  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论述婴幼儿言语发展的特性

1回答
2020-02-04 23:5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丁永维

  三、言语的发展

  从1岁左右起,儿童进入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在短短二三年时间,儿童就能初步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

  婴儿言语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单词句,双词句和完整句.

  (一)单词句(1~1.5岁)

  一般说,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单个词,在10~15个月之间,婴儿每个月能掌握

  1~3个新词,到15个月时,婴儿就能用这些已掌握的词说出一些“单词句”.随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明显增加.到19个月时婴儿已掌握50个词,此后掌握新词的速度再次加快,25个以上/月,进入词语激增时期.词语的增长为婴儿语句发展提供了材料.婴儿从20个月开始进入词的联系和语法生成时期,开始进入双词句阶段.

  单词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

  2单个字或单音重复:此阶段儿童最易掌握的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只有一个字的词.例鸡、猫、狗.对那些包括两个不同发音的词,如汽车他们都自行进行简化,简化为“汽”或“车”对于单音重复的词也较易掌握.例妈妈、爸爸、狗狗、宝宝.

  2一词多义: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不准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如儿童最先接触到球,而后对类似的东西,如苹果、土豆甚至扁圆形的铃都叫球.mama可能表示各种请求.

  2以音代物:对于能发出声音的某些物体,孩子们往往用象声词代表该物体.如把汽车叫“笛笛”、把小狗叫“汪汪”、把小猫叫“妙妙”.

  2以词代句: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如妈妈一词,可以代表多种意思,包括妈妈抱、妈妈来、找妈妈等,听者需借助情境才能理解.

  到了15或16个月间,婴儿开始能用两个单词连续或间断的陈述事物的状态表,表达自己的愿望或看法.例如“要…猫猫”“明明…饿”“飞…鸟”,这个词的间断关系可能是“主--谓”“谓--主”“宾--谓”“谓--宾”.但是这类语言的数量还不多.接近1.5岁时,这类语言逐渐增多.这表明婴儿正在向“双词句”过渡,并始初步获得了基本的句法结构.在单词句后期,即17个月左右,儿童开始能与成人进行稍长时间的谈话交流.如在孩子1岁后,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故事书,孩子经常听以后,就可以和成人一起把故事更概讲出来.讲的过程中,往往给成人补充关键动词,并用动作补充说明.

  注意:在单词句阶段及整个婴儿期,儿童对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缠着成人给他讲故事,喜爱重复、百听不厌.成人应注意满足孩子的这一强烈需要,选一本生动有趣,情节简单,画面清楚的画册,经常给孩子讲讲,这对儿童言语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双词句(1.5~2岁)

  1.5岁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提高,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70个词.

  婴儿大约在20个月左右说出第一批双词句:他们学会把两个词放在一起表达明确的思想.例如:“明明奶”“娃娃掉”“踢球”.双词组合能更完整更确切地陈述思想,而且使用了简单的语法.由于婴儿词汇量在20个月以后增长很快,出现了又一个语言激增时期,例如一名男孩19个月时第一批双词句共14句;20个月增加到24句;随后三个月里分别增加到54、89和250句,到24个月猛增到1400句;25个月剧增到2500句.

  双词句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

  2婴儿讲的双词句已具备了句法的基本成分.例如,主、谓、宾俱全,但使用中常被省略,主、谓、宾三部分常被漏掉其中之一部分,因此成为双词句.

  2婴儿讲的双词句有两种组成形式:

  一种是“主词句”,即围绕主词展开的句子,在主词(如“更多”“没了”“嘿”等)前或后加上一个动作,一种属性或一种状态的词,“没了牛奶面包水”“更多衣服、鞋、帽、玩具.”一种是“电报句”,这种主句子不存在主词,像电报语言“吃饭”“踢球”“上街了”.

  2双词句的生成规则有两种:

  中轴开放性规则,即中轴不变,根据需要在其前或其后连接一个关于事物、动作和属性的词.这种规则常用来生成主词句.范畴对应式规则,要求生成双词句的前后两个词来自不同的“范畴”,在种类和性质上完全不同,但是这两个词必须保持其内在的有实际意义的联系.

  (三)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岁)

  婴儿到两岁左右终于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连贯的句子扩展成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完整句子.而且学会使用一些介词、冠词、助动词、感叹词,他们会说“这是明明的”“猫猫爬在床上睡觉”“咳,小汽车坏了”.

  句子特点:

  2句子从混沌一体的逐渐分化.儿童早期的言语功能有表达情感的、意动的和指物的三个方面,最初三者紧密结合,而后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词是不分词性的,而后逐渐分化.

  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例如“你吃筷子”→“小免子把萝卜放在筐子里”.

  2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扩展灵活.“呜呜呜”→“爸爸坐火车去北京”.

  研究指出,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言特别是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到36个月即

  3岁时,婴儿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四、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婴儿为什么能在1---4岁左右的短短几年中,不经过正式的训练而基本上获得社会上通用的语言?他们是怎样获得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这是当代心理学和发展心理语言学中最尖锐复杂的基本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了,四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假说,即:阿尔伯特----模仿说;巴浦洛夫和斯金纳----强化说;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说;皮亚杰----认知学说.在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其中主要的热点问题有:

  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语言是被动的学习还是主动的创造;

  认知发展,尤其是思维发展与言语发展的关系.

  (一)模仿说

  这是心理学界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的一种理论假,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1924)t率先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很流行.其主要观点是婴儿的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很多人反对这一理论,也有人支持这一理论.

  在此基础上后人又进行了很多研究,其理论的发展如下:

  1、哈理斯和哈赛默对模仿在言语获得中的作用进了比较研究,证实了婴儿言语活动中模仿成份.

  2、怀特赫斯特1975年对传统“模仿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其主要观点是:

  2示范者的言语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相似,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功能上相似.因而,婴儿对成人的言语不必是一对一的完全临摹,只要功能相似就可以了.

  2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自然环境中

2020-02-04 23:55:2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