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因素是什么?-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田迪的问题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1回答
2020-02-04 22:4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胡立生

  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关键词:沉郁顿挫忧民万方多难.

  正文:杜甫(七一二——七七〇),是我历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他被誉为“诗史”的诗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诗始终如一的祖、同民的,在诗歌艺术,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既集时代之大,更开后世之先河.

  一、形神兼备、文质兼美

  ——“沉郁顿挫”风格在杜诗中的体现

  杜甫诗篇宏富、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是他最具有特征的,且历来为们所共认的风格.

  首先,杜诗中那些悲剧题材的诗歌,最能表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昔称杜诗强半言愁,的确,在杜诗中很少有纯然欢乐的声音.这是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生活的穷愁困苦、理想追求的曲折历程所给予的作者的.且看他困守长安十载时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个具有“下笔如有神”的才华、“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的诗,却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潜悲辛”,诗把“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的由盼转忿,去不能,一步三回的矛盾心理,曲折尽表达了出来,真是“思深意曲,极鸣愤慨”①.诗前一时期的“何当击凡鸟,毛洒平芜”(《画鹰》)的概不见了;“放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生活改变了.纵观杜甫前一时期的创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一篇了.同一时期的《自京赴奉先咏怀》可以说是一出多幕悲剧,有“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骨”这一“荣枯咫尺异”的社会悲剧,更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悲剧.《兵车行》更是从几个别具特的场面叙述了一出“开边”悲剧:有“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惨痛的分别场面,有“边庭流海”的战而死、死尸接踵的场面,有“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场面,有“古来白骨无收”的惨烈场面.诗忧忧民之,通过一唱三咏的表达方式流于笔端.

  纵观诗困守长安十载的创作,诗从政治理想不能实现,阶级剥削的益严重,统治阶级的益腐朽,民生活更其艰辛等方面,描绘了“山雨来风满楼”②的形势,展示了一幕幕悲剧,步显示了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爆发,这是一次各种社会危机的总爆发,叛军来势汹汹,家岌岌可危,民遭受涂炭.于是诗又拿起如椽大笔,描绘了一幅幅悲剧.“果充糇粮,卑枝屋椽”(《彭衙行》),诗和流亡的民一起忍受破家亡的

  注释:①方东树《昭昧詹言》

  ②许浑《咸城东楼》“溪云起沉阁,山雨来风满楼”

  痛苦;“是时妃嫔戮,连为烘土丛”(《往在》),长安在流;“群归来洗箭,仍唱歌饮都市”(《悲陈陶》),中原被洗,在

  狂欢.就是在这样的况下,诗始终关心家的前途:“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著名的“三吏”、“三别”更是六出悲剧短剧:有不到龄即被征“守王城”的中,有“急应河役”的老妪,有“暮婚晨告别”的新郎,有暮年“从军与妻别”的老翁,这是民所遭受的战之苦.当然诗也表达了自己的,对正义战争的支持:“请嘱防关将,慎学歌舒”,诗之心何膺膺;“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是民的呼声,也是诗通过新娘之发出的号召.这一时期,“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兵前草木风”(《洗兵马》),使诗的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他一直到死都没有忘记多灾多难的祖和民:“战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的力竭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呈湖南亲友》中的一句,这正是诗所不能瞑目的.

  从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杜甫于干戈扰攘的世,奔走衣食,贫病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家和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宽广的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①的;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其次,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还体现在他宏大巨丽的体制当中,杜甫在体制虽能“尽得当今之体制,而兼之所独专”(元稹),但体制宏大的古诗、排律、大型联章组诗,则是他所首创并独擅的.在这些作品中,诗宏大而又绵绵不断的诗思,以澜迭起、变化多端的方式,驰骋震,产生了巨大的感效应,如《北

  注释: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征》长达百四十行,作者忧忧民的思,中兴家的希望,包容了宏大的历史内容,从而充实了这一“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表.自然杜甫的那些短制小品,也不乏沉郁顿挫的风格,如《悲陈陶》、《望》、《旅书怀》、《登高》等等,它们象一颗颗放射着灿烂光芒的明珠,点缀在杜诗万里苍穹之中,相辉映.

  二、丰富坎坷的生阅历,“万方多难”的时代特点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原因

  “沉郁顿挫”一词首见于杜甫中年所作的《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遮可企及也.”“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是杜甫临终前对自己作品带有总结的哀叹.是的,杜甫一生呕心沥写的诗歌,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死后不久,诗名就益显赫了,自中唐到晚唐,以迄宋代,文坛对杜甫的推崇不遗余力,但除了宋代的严羽在他的《沧诗话》中一般地提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样的评论之外,并没见到有谈及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发现杜甫这个偶然的自我评价最能代表他作品风格并提出来的,可能首推清代诗论家袁枚了,他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必先有悱恻芬芳之怀,而有沉郁顿挫之作.但知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夫妻、儿女间,何在而不一往深耶?……”随后,朱彝尊、陈廷焯等也曾论及.虽然他们这些论述多半是诗话式的,缺乏条理和系统,但由于这个概念首先出自杜甫自谓,且大体确实能代表杜甫大多数作品,因此“沉郁顿挫”作为杜诗的艺术风格逐渐为们熟知并接受,且为今天文学史的定论了.

  “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清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也无不密.”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复咏叹.

  第一:“风格形的主要根基是:作家丰富的生活和对生的崇高愿望.丰富的生活迫使他有话可说,作品充实;崇高的愿望指导他的作品为生效力.”①

  杜甫出在“奉儒守官”的家庭,早年就受到封建正统的思想教育和家庭诗学的熏陶,使得他“七龄思即壮,开咏凤凰”(《壮游》),在“远行

2020-02-04 22:42:5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