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孝妇》译文-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栋的问题

  《东海孝妇》译文

  《东海孝妇》译文

1回答
2020-02-04 10:3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高玄怡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译文】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他的父亲于公是县里的狱吏、郡决曹,决断狱案很是公平,犯法的人于公判决之后,他们都不怨恨.郡中为他立生祠,号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译文】东海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姑姑非常尽心,姑姑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姑姑对邻居说:“这个孝妇待我非常好,她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她耗费她的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姑姑自缢而死,姑姑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辞不承认自己杀了姑姑.狱吏验问考打,孝妇自我诬陷而伏法.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于公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姑姑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她.太守并不听从,于公争辩,但没有能够有什么结果,于是怀抱着他所有的东西,在府上痛哭,因此托疾辞去.太守最终断定斩杀孝妇.结果郡中枯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后,占卜其中的缘故,于公说:“孝妇不应当死,但前任太守一臆孤行强行断案,应该是大旱的根源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祭祀孝妇冢,并借此表障其墓,天立刻降大雨,这一年收成很好.郡中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中、郡决曹,补廷尉史,以选与御史中丞从事治反者狱,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崩,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后王废,宣帝立,大将军光领尚书事,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超迁.定国由是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甚见任用.数年,迁水衡都尉,超过廷尉.

  【译文】定国从小向父亲学习方术,父亲死后,于定国也做了狱中、郡决曹,补廷尉史,因为参与御史中丞从事审理谋反的案件,表现出不凡的才华被举荐为侍御史,升迁为御史中丞.刚赶上昭帝驾崩,昌邑王征即位,政治淫乱,于定国上书进谏.后来王征被废,宣帝即位,大将军光担任尚书一职,凡曾奏报劝谏过王征的大臣都得到了破格提拔.于定国因此任命为光禄大夫,和尚书的职位相等,很受重用.几年后,升迁为水衡都尉,职位超过了廷尉.

  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廉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为廷尉十八岁,迁御史大夫.

  【译文】于定国于是拜师研习《春秋》,以身效法古人,面向北以弟子的身分向老师行礼.为人廉洁恭谨,尤其看重精通经书法术的人,即使是出身卑贱的人也徒步亲自前往拜访,于定国和他们都行同样的礼仪,恩待尊敬非常周到,学习的人都称颂他.他决断悬疑执行法度,力求做到保护鳏寡老弱,即使有罪也从轻发落.断案倍加审慎小心.朝廷称赞他说:“张释之做廷尉,天下没有受冤的百姓;于定国做廷尉,百姓自以为不会被冤.”于定国饮酒很多但仍不失分寸,冬天审案,饮酒后更加精明.做廷尉十八年,升迁为御史大夫.

  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所拂.后贡禹代为御史大夫,数处驳议,定国明习政事,率常丞相议可.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关东流民饥寒疾疫,已诏吏转漕,虚仓廪开府臧相振救,赐寒者衣,至春犹恐不赡.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条状,陈朕过失.”定国上书谢罪.

  【译文】甘露中,代替黄霸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三年后,宣帝驾崩,元帝即位,因为于定国是先皇老臣,很是敬重.当时陈万年是御史大夫,与于定国并列职位八年,于定国的意见陈万年从不反驳.后来贡禹代替于定伯为御史大夫,其奏议多次被(陈万年)驳回.于定国明晓熟习政事,只要遵循常理就可以把丞相的位子做好,然而皇上刚刚即位,关东连年糟受灾害,百姓流离失所大量流入关内,评论的人把责任归咎于大臣.皇上于是多次在上朝的时候引进丞相、御史,进入内庭接受诏议,逐条责问他们的作为,说道:“恶吏依仗贼人,胡乱强加(罪名)于良民,以至(百姓)无辜死亡.有时盗贼作乱,官吏不赶紧追逮反而抓了逃亡的人家,事后(受害的人)又不敢再行状告,因此受影响的地区越来越广.百姓心中郁结着怨恨,州郡却不予理睬,接连上书表奏此事的人来来往往于宫廷.应该是高层官员用人不当,因此地方官吏多不称职.百姓田地糟受天灾人祸,官吏不肯(替百姓)革除,还加紧收取租赋,因此就更加重了百姓的困厄.关东流落的难民饥寒疾疫,朕已下诏派人通过水路转运粮食,并命各地开仓赈济百姓,赐给寒冷者衣服,直到春天恐怕灾情都难以缓解.如今丞相、御史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救仓生于危难?希望诸位尽心尽意逐条陈述朕治理天下的过失.”于定国赶紧上书谢罪.

  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亡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邪?将从东方来者加增之也?何以错缪至是?欲知其实.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对,毋有所讳.”定国惶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万方之事,大录于君.能毋过者,其唯圣人.方今承周、秦之敝,俗化陵夷,民寡礼谊,阴阳不调,灾咎之发,不为一端而作,自圣人推类以记,不敢专也,况于非圣者乎!日夜惟思所以,未能尽明.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永执纲纪,务悉聪明,强食慎疾.”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薨.谥曰安侯.

  【译文】永光元年,春天降霜夏天大寒,太阳清冷无光,皇上又下诏逐一责备:“有一位从东方来的郎官,说那里的百姓父子相互抛弃.丞相、御史负责此事的官吏为什么藏匿不言?难道是希望从东方涌来的流民不断增加吗?为什么荒唐到这样的地步?朕想知道为什么.如今年成不可预知啊,如果有水旱灾害,那祸患就不小了.诸位有谁能够预防其尚未发生,拯救其已发生的吗?请各位如实奏对,不要有所忌讳.”于定国惶恐不安,上书自我弹

2020-02-04 10:39:4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