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大有的问题

  如何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如何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回答
2020-02-04 11:0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施竹仁

  实践的认识论和历史观意义,已为众人所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见解也为众多的学者所认同.然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则仍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命题本身就蕴含着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上.

  一、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而实践则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所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以内,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客观世界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体.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活动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并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外部自然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其自身,人的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方式.主观世界则是以人脑为物质(生理)基础,以意识诸要素及其运动为机理.主观世界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广延性、伸张性,即意识、思维空间体现在意识、思维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世界就是主体精神活动所具有的智慧、思维能力大小强弱的幅度、界限,它所能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思维容量域.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但从内容上看,二者又具有同构性.所谓同构,是指具有彼此对应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构性是由主观世界本身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造成的.主观世界并不是离开客观世界而独立自存的实体,也不是一个超然于客观世界而绝对孤立自存的世界,相反,它从属于客观世界.当然,起于心意之内的“由己性”是主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是这种“由己性”使人们可以在心意之内随意组合、建构客体,从而使主观世界既可能表现、肯定客观世界,又可能偏离、超越客观世界,但从内容上看,这种表现、肯定或偏离、超越都源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在观念的形式中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容,在概念中凝结着对客观世界本质的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主观世界实质上是被人的头脑所反映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源于客观世界,因此,二者必然具有同构性.

  问题在于,主观世界并不是客观世界自动分化的结果,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结果,更不是由各种“先天范畴”构成的思维之网.主观世界通过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就其发生而言,实践是主观世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世界发生了分化,物质世界被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化、内化为主观世界.换言之,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不仅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客观世界的内容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是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过程.对于每一时代的特定的主体来说,并不是客观世界的所有内容都能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只有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那部分客观世界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的内容,或者说,只有被纳入到人的实践以及认识活动的那部分客观世界为主体所接受和认识,并沉积、内化为意识的容量框架、纵横幅度和界限的时候,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从根本上制约着世界的二重化运动.

  实践又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转换器.不仅客观世界只有以实践以及认识活动才能转换为主观世界,而且主观世界,尤其是其中的理想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换为现实的存在,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断地更新着客观世界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82页)实践本身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同上书,第183页)正因为如此,实践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换的基础和途径.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不是指向自己……而且为了通过消灭外部世界的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形式的实在性”(同上书,第183页).换言之,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去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存状况,使之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的状态,即成为属人世界.因此,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即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二、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就已存在的自然界,这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人类世界则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并不是在自在世界之外创造人类世界,而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建造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人类世界不同于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对象化.当然,人类世界不可能脱离自在世界,它以自在世界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人类世界毕竟不同于自在世界,它并不是自在世界自动延伸的产物.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自然之网”才出现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与它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实践就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作为改造自然的、有目的的活动,物质实践不仅使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

2020-02-04 11:06:4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