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另有同名电影(赵丹主演)、电视连续剧、小说等.
为了写好这部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白天,他踏青山,攀峻岭,采集草药,制作标本;晚上,他对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笔记.几年里,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对好多药材,他都信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巧试药性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李时珍这方面的故事还很多.为了检验中药凤仙子是否具有“透骨软坚”的功效,他将数十粒凤仙子放入煮的鱼沸汤中,很快将鱼捞起,发现鱼骨变得酥烂,证实了凤仙子具有软坚功效.他还有意识地用捣烂的银杏去清洗沾满油腻的器皿,发现它有清除油腻的功效,由此类推证实银杏入肺可除痰浊.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