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冯祖荀:道德文章,高山景行留学先驱冯祖荀,1880年生于浙江杭县,父亲时前清的秀才,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冯先生自幼受到严格的国学训练,在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祖荀:道德文章,高山景行
留学先驱 冯祖荀,1880年生于浙江杭县,父亲时前清的秀才,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冯先生自幼受到严格的国学训练,在私塾中完成了启蒙教育,也养成他一生中处处显出的儒雅风格。他的父亲认为儿子不该像自己一样终老乡里,应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他明确地给儿子指了一条路:进京,投考京师大学堂。
冯先生在入学考试中,国文和数理各科名列前茅。他成为了北京大学的首届学生,他在京师大学堂仍然出类拔萃,各科成绩排名榜首。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上奏朝廷奏折里,拟排遣“赴riben游学”的留学生名单中,冯祖荀榜上有名,成为京师大学堂选派的首批留学生。
那个时期排遣的出国留学生,大多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并不多,大约不超过十位。冯先生是我们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位数学专业的留学生。当时到riben的留学生大约有30人,良莠不齐,有人玩物丧志,淡忘了自己来到异国他乡的初衷和使命。相反,冯祖荀先生却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每天都要“三省吾身”,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不仅在京都帝国大学读书成绩优秀,还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学子发起成立了“京师大学堂留日学生编译社”,择选编译那些“纯正精确可适用于中国”的文章。编译社一经成立,很快成为吸引当地留学生共同耕耘的天地,为大批留日学子的报国热情提供抒发与用武之地。 四朝元老
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二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北京大学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把西方各门科学相继移植到北大来。
冯祖荀先生刚过而立之年,就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着手筹建。温文尔雅、稳重严谨的冯先生是位难得的好教授,讲课逻辑严谨,分析周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国学渊博,数学课上常有妙语惊人,古文、诗词,信手拈来,以形容数学的美与严谨。他从不照本宣科,完全是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数学的内在思想。他的板书有时龙飞凤舞,有时中规中矩,都漂亮,令学生耳目一新,提振精神。
从严复、胡仁源、蔡元培到蒋梦麟,冯先生可谓“四朝元老”,他执掌着数学系,坚守数学系。这时的数学系已经成为北大名列前茅的几个大系之一。冯先生又延揽了著名数学家江泽涵、程毓准以及原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奥斯古德加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数学系名噪一时,成为全国数学研究与教育的龙头,是有志于数学的青年学子选择的第一志愿。
现代伯乐 冯祖荀先生是位职业的教育家,异常注意发现人才,提携晚生后辈不遗余力。除陈省身、华罗庚和樊畿师三位先生最为杰出之外,还有多人受过冯先生栽培。
傅种孙先生1916年成为冯先生的弟子。冯先生十分欣赏这个学生的才华与勤奋,毕业后,傅先生为了生计,在中学谋了一份教职,每周至少要上36个小时的课,疲于奔命,无暇读书进修。冯先生爱才如命,又设身处地,为傅先生寻找兼顾谋生与进取的两全之策。他力荐傅先生到师范大学,破格成为数学讲师,又亲自鼓励指点,使他终于成才,成为大学教授,并最终成为中国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冯祖荀先生的学生,现当代著名数学家樊畿师先生多次深情地说:“冯先生和他们那一代的数学家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启蒙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我们这代人中的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尽管我们这些人曾在数学上做过不错的工作,成了在国际上都有些名气的数学家。”还说:“没有冯先生就没有我,也没有这么好的北大数学系。”
留平教授 “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各大学陆续南迁之际,北大“留平教授”中有周作人、孟森、马裕藻和冯祖荀等。这个时期北平的北京大学被称为“伪”北大,事实上大多数教员为生活所迫,到北大教书实属无奈之举。冯先生说:“我不教书,难道叫riben人来教?我课堂上坐的是中国学生,我教的是科学,何‘伪’之有?”话语有为大家开脱之意,但他其实是最为痛恨被别人称为“伪”北大教授的。
冯先生不仅协助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学籍档案尽量转移至昆明,还为保护北大不能搬走的资产和档案图书日夜惊心,随时盘查。1938年,riben宪兵队看中了北大二院,叫两三天内腾出来。那时,北大“留平教授”孟森已经去世,马裕藻不愿管事,遂由周作人与冯祖荀两位硬着头皮,去找“临时政府教育总督”汤尔和,说服他当夜去与riben宪兵队长谈判。北大二院得以保全,存放在二院的理科各系之教学与实验仪器设备躲过一劫。
冯先生留在北平,自己日子不好过,却一直遥想南迁的母校,思念他一手创办的数学系,惦记那些背井离乡、奔徙几千里、辗转到云南的师生。三年来关山阻隔,很少得到远迁南方的数学系的确切消息。一日重于一日的沉疴,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