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巧真的问题

  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1回答
2020-02-07 00:1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庆涛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20-02-07 00:22:3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