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柱色谱法提取分离浑发油成分要具体的提取分离工艺】-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孙月光的问题

  【如何柱色谱法提取分离浑发油成分要具体的提取分离工艺】

  如何柱色谱法提取分离浑发油成分

  要具体的提取分离工艺

1回答
2020-02-10 12:3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任德亮

  (一)提取方法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与压榨法等.

  1、水蒸气蒸馏法

  分为水蒸气蒸馏和共水蒸馏.

  水蒸气蒸馏:将切碎的药材预先用水润湿,然后通入水蒸气或过热蒸气,使挥发油随同水蒸气蒸馏出来;

  共水蒸馏:药材与水共置于蒸馏皿内,直接回执蒸馏,这种方法因原料直接受热,温度较高,可能使挥发油中某些成分分解,有时原料易焦化,影响产品的质量.

  若挥发油在水中溶解度稍大或挥发油含量低不易分层,可采用盐析法,或盐析后用亲脂性溶剂萃取.

  2、溶剂提取法

  有些挥发油的成分遇热不稳定,则不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可用低沸点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30.~60.C)、乙醚等,冷浸或连续回流提取,提取液于低温下回收,即得粗制挥发油.但此法所得的挥发油黏度大,杂质多,可利用脂溶性杂质在冷乙醇中的溶解度下降,将挥发油粗品用适量热乙醇溶解,冷却,放置,滤除析出物,减压蒸去乙醇可得较纯的挥发油.(也可采用重蒸馏精制).

  3、压榨法

  适用于提取挥发油含量丰富的新鲜药材(如橙、柠檬、橘的果皮

  等).优点:在常温下进行,成分不致受热分解,保持挥发油的原有新鲜香气.缺点:产品不纯,不易将挥发油提取完全.

  因此,常将压榨后的原料再进行水蒸气蒸馏,使挥发油完全提出.

  4、吸收法

  用于少数对热敏感的名贵挥发油.如玫瑰油、茉莉花油等.

  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二)分离法

  常用分馏法、化学法与色谱法.

  1、分馏法

  由于挥发油的各成分类别不同,如萜类中不同的萜类成分一般相差五个碳原子,还有双键数目、位置和含氧功能基的不同,沸点也会有一定差距,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萜类的沸点(常压)

  分类沸点(.C)分类沸点(.C)

  单萜~130

  单萜烯

  (双环一个双键)150~170

  (单环一个双键)170~180单萜烯烃

  (链状三个双键)180~200

  单萜含氧衍生物200~230

  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230~300

  一般可粗略分成三个馏程:

  低沸点馏程(35~70.C/1.333Kpa):单萜烃类

  中沸点馏程(70~100.C/1.333Kpa):单萜含氧衍生物

  高沸点馏程(80~110.C/1.333Kpa):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奥类.

  2、冷冻法(结晶法)

  利用有些挥发油于低温放置,可析出结晶(脑)的性质,即可将脑与油中其他成分分离.

  3、化学法

  (1)碱性成分的分离

  挥发油乙醚液→加入1%盐酸或硫酸萃取→酸水层中加入碱→然后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碱性成分.

  (2)酸性成分的分离

  上述分出碱性成分后的乙醚溶液,用水洗去酸,然后再用不同强度的碱液萃取出酸性成分,再加酸酸化,处理同上.

  (3)羰基成分的分离

  常用亚硫酸氢钠法与吉拉德(Girard)试剂法.原理是使亲脂性羰基类成分(醛、酮等)生成亲水性的加成物;加成物在酸或碱的作用下分解,还原为原来的羰基成分,被亲脂性的有机溶剂萃取出.亚硫酸氢钠只能与醛和小分子的酮类成分形成加成物,而Girard试剂法对所有的羰基成分都适用.

  1)亚硫酸氢钠法

  提出酸、碱成分后的乙醚液,加入30%NaHSO3,形成盐(溶于水),用水分取加成物后,加入酸或碱后,再用乙醚萃取,水洗,蒸去乙醚得到醛、酮成分.

  2)Girard试剂法(略)

  3)醇类成分的分离

  常采用邻苯二甲酸酐、丙二酸单酰氯或丙二酸等试剂与醇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性单酯,、转溶于NaHCO3液,加乙醚萃取出其他中性挥

  发油成分.

  4)其他成分的分离: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萜烃可与溴、盐酸或氢溴酸等形成加成物结晶析出.

  4、色谱法

  常用硅胶色谱、气相色谱法.

  (1)柱色谱法

  样品:石油醚或已烷溶液

  洗脱剂:洗脱剂极性由小到大或采用混合溶剂梯度洗脱

  注意点:对于部分含有双键异构体的挥发油,用一般色谱法难以分离,可采用硝酸银柱色谱洗脱.

  挥发油成分中双键的数目和位置不同,与Ag+形成的л-络合物的难易程度和稳定性有差异,一般规律:双键数目多,在双键末端及顺式结构中吸附牢,难洗脱.

  例如:α-细辛醚、β-细辛醚、欧细辛醚的分离(2.0%AgNO3-硅胶柱;苯-乙醚(5∶1)洗脱)

  流出先后顺序:α-细辛醚>β-细辛醚>欧细辛醚

  因为α-细辛醚环外双键为反式,与AgNO3络合不牢固;β-细辛醚为顺式,与AgNO3络合能力大于α-细辛醚,而欧细辛醚为末端双键,与AgNO3络合能力最强.

  (2)GC

  GC分离和鉴定挥发油具有高效、灵敏、用量少(小于0.1ml)、速度快、能制备高纯度成分等特点.

  流动相(载气):氢、氮或氦;

  载体(柱内填充料):耐火砖粉,硅藻土;

  固定相:一般选用硅油、硅酮、硅酯、聚酯和聚乙二醇等,随成分的性质和操作温度而定;

  操作温度:150~250.C之间(温度过高易使油中成分发生异构化或分解等变化)

  5、分子蒸馏法

  (1)原理

  依靠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实现物质的分离.即利用液体受热后就会从液面逸出成为气体分子,不同种类的气体分子分子有效走私不同)其平均自由程不同,在距离液面大于重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而小于轻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处设置冷凝面,则经分子可到达冷凝面被冷凝分出,而重分子返回原来的液面,以达到分离目的.

  (2)优点

  1)操作温度低,适宜不耐热易氧化成分的提取分离;

  2)受热时间短;

  3)蒸馏压强低;

  4)分离程度和产品收率高.

  小结:

  本章的化学成分较多,结构较为复杂,主要掌握萜的定义及分类方法,掌握挥发油的通性,化学组成及提取分离方法.熟悉萜类、环

  烯醚萜类、卓酚酮、薁类等的特性,显色反应及常见分离方法.熟悉重要的萜类化合物——薄荷醇、龙脑、樟脑、青蒿素、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雷公藤甲素、丹参酮

2020-02-10 12:39:4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