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民居、和民间工艺品-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乔惊天的问题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民居、和民间工艺品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民居、和民间工艺品

1回答
2020-02-13 08:0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胡曾剑

  回族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做礼拜

  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后至落日前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另一种回族服饰

  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

  修窑洞一般先在依山靠崖的地方铲出一个断面,然后掘窑洞,回民叫这种窑为“崖窑”.有的断面大,有的断面小,小则能掘三孔窑,大则能掘五六孔窑.掘窑洞要有一定的技术,一般都由“窑匠”提镐,小工挖土,最后由窑匠再修饰一遍,凿成“人字”形的画纹,最后用泥抹墙.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软沙化则要挖得小些.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洞口多用土坯、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回族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有炕并连着锅台,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给锅台和炕照明.火窑顶垴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窑外上侧喜欢挖一个高二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宽二米左右的窑洞,回民俗称“高窑子”或“高楼子”.高窑一般均为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栏,厕所一般都在院外.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回族这种窑洞,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节省材料,经济方便,施工简单,冬暖夏凉.

  苗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美丽淳朴的苗家姑娘

  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

2020-02-13 08:07:2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