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全部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全部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全部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全部
最佳答案1、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
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9、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丧父.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虽然专业不对口,倒也乐得做他的“猪倌”.一天闲来无事,梁鸿和他的猪们在晒太阳,有两只小猪在泥坑里打滚.梁鸿看见了,就对小猪说:“猪啊猪,其实我是很羡慕你们的.从前有一位庄周老伯伯说过,郊祭时用的牺牛,虽然平时用好养料喂养,又披以纹绣,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进太庙作祭品时,这条牛想作一头小猪,这可能吗?所以我不愿意做卿相,不愿意被国事羁绊,我宁愿作一个小猪在污水沟里游戏,这样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鸿误遗火种,烧毁了人家部分财物,他便寻访到那户人家详细地询问了主家的损失,然后以猪作价抵偿.那家主人为人刻薄,以为赔少了,梁鸿说我家贫没什么财物,就让我为你干几年活吧.主人便让他做护院,梁鸿克尽职守.几位邻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责备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拒辞不受,也不再当猪倌,径回老家平陵去了.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五百多年后,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梁鸿被迫害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长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齐鲁,梁鸿见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携妻子和一个儿子南逃.梁鸿夫妇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10、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一个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晋人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会变贪.他到任后,非常廉洁.后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
1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来隐居耕田.桓帝时,虽有人多次举荐他,但终不见用.年七十,死于家.
1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这是反面用典,“猖狂”与今义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气势汹汹.这里指狂放,不拘礼节.
15、无路请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