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裴矩字弘大,河东-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何志军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觚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成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日:“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日:“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日:“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日敬。(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觚: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成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C.①成私哂其矫饰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因求暂假归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①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②但陛下以物试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C.①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入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回答
2020-02-18 16:0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雷霆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首先要确定其所在的位置来确定其用法,然后再联系语境分析其意义。平时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考的最多虚词有因、之、而、为、焉等。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表明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第二句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此类题读题时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的排除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讲“裴矩向炀帝献计”,带有强烈的主动性,而原文是在隋炀帝询问裴矩方略的情况下,裴矩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C项分析和概括有误。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分析和概括无误。

  
点评:本题比较难。此类题除明确设误类型外,还要认真阅读题支所涉及的段落,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不符之处,排除掉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廷名词做状语,表当廷。折要意译,译为辩驳,面名词做状语,当面。(2)恶译为厌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也就是喜欢。忠译为忠诚,佞译为奸伪。

  
点评:本题比较难。除了活用的字就是对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进行翻译,再都如折还要意译。但此类题只要联系上下文,逐字翻译,达到字通句顺即可。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幼年时就成了孤儿,被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长大以后,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担任定州总管时,请裴矩担任补记室,很亲近尊重他。文帝即位后,迁升为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各番到张掖塞和中原互通贸易,隋炀帝派遣裴矩监管这件事。裴矩就访问西域的风俗、险要、酋长、姓氏、家族、物产、典章制度等,入朝上奏。炀帝很高兴,每天请他到皇宫,询问西域的事情。炀帝驾临东都,裴矩认为朝贡的蛮夷很多,劝告炀帝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向戎狄夸耀强盛,整整一个月才停止。又命令市场店铺都架设帏帐,盛满酒食,派遣掌番率领蛮夷与汉人贸易,所到之处都让邀请就座,吃饱喝足而散。有知情的夷人都私下讥笑他虚情矫饰。炀帝称赞裴矩很忠诚,说:“裴矩很懂得我的心思,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没有说出来,裴矩却说了出来。除非用心治理国家,不然怎么能如此呢?”裴矩后来跟着炀帝到江都。等到义兵进入函谷关,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发生变乱,京城不会太平,遥控处理,恐怕失去机会。希望您赶早返回,方可平定。”裴矩见天下将要发生动乱,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即使是下吏,都得到他的欢心。这时,炀帝愈加昏庸奢侈,裴矩不力谏,只是巴结谄媚而已。唐太宗刚即位,就惩治奸邪官吏,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您用财物试探他们,接着施以极刑,这就是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裴矩死于贞观元年,赐封为绛州刺使,谥号叫敬。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君主英明臣子就会正直。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因此可知,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啊。”

2020-02-18 16:03:5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