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固定句式有哪些大神们帮帮忙-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康中尉的问题

  高中文言固定句式有哪些大神们帮帮忙

  高中文言固定句式有哪些大神们帮帮忙

1回答
2020-02-18 17:20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黄利华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贱人.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二)“……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0-02-18 17:21:1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