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何宏宏的问题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历史背景

  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回答
2020-02-18 18:1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郭森

  抬头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西晋(266~316年)公元266年,魏国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崛起与统一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内忧外患

  西晋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在曹魏时期,世族遭到刻意压抑,提倡唯才是举,但名节也逐渐式微.司马氏执政后又诛杀异己,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又渐渐抬头.这使得西晋开国功臣有大半属于无德又无才的人物.当时较出名世族有琅琊王祥、荣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颖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等.当时社会“奢侈”和“贪污”不断.此时世族大多失去东汉世族的优良传统,反而汲汲求利.石崇为当时首富,在金谷建立别馆,他曾与外戚王恺斗富,当时晋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帮助王恺.由于奢侈和贪污密不可分,当时士大夫几乎都收贿聚财.而晋武帝虽屡屡提倡节俭,但未以身作则,徒托空言.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羊祜与张华支持伐吴,认为必克;但司马氏宠臣贾充、荀勋及冯紞反对,所以拖延数年.等到平吴后,贾充惭恨失计,于是怨恨张华.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为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大臣卫瓘、和峤主张废衷立攸,但遭荀顗、荀勋及冯紞极力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并遣返齐王攸回其封国,齐王攸最后愤怨而死.西晋立国后,晋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王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扬州.统一之后,为了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守兵.武帝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为了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割据,但却使得地方宗室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当时边境的胡族迁入中原,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这些胡族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匈奴刘猛也叛而出关,直至279年方平定.其后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外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武帝不用.使得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发生五胡乱华.

  晋武帝天资平平,十分好色,于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使得当时后宫具有万人规模.他继承先帝基业而称帝,本非雄略之才,他未能解决政风奢持和贪污、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

  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惠帝昏庸无能,史载他游于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他竟说:“何不食肉糜?”.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趁机干政.当时杨骏擅权,与贾后对立,汝南王司马亮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291年贾后借由楚王司马玮除去杨骏及其势力,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不久贾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晋军大败,周处阵亡.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江统建议将胡族迁离,但晋室无力.

  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贾后意图废除.300年太子被贾后诬蔑谋反,被废.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于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

2020-02-18 18:20:3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