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下》读后感-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程平文的问题

  《银杏树下》读后感

  《银杏树下》读后感

1回答
2020-02-19 00:5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高引亮

  也许有人会认为“倾听”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不就是认真听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倾听教学应该是相互的,而并非是我们教师一味地命令、要求学生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思路来回答.现在我们教师所进行的倾听教学,多半是让学生倾听自己的话语的一种教学,而不是在教学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教学.那么我们教师到底凭借什么去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呢?

  我想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其实很难.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和大家说说吧.那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带的第一届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泼,语文课的课堂氛围相对而言也比较轻松、活跃、和谐.可是我上了若干堂课后,我发现有个学生不管我上诗歌还是现代文阅读抑或是其他类型的教学,他总是趴在桌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这种情况我时常会走到他的身边提醒他,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样子.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上课时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当时也很诧异,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不知道”.我当时尴尬级了.因为在我想来,高一新生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点惧怕老师的,他们就算是应付老师也会说一些的,可这位学生的答案着实让我吃惊了不少.后来我课后又找这位学生交流了一下,他说,他从初中开始上课就一直睡觉的,老师也习惯了,不去理他的,他也习惯了.所以当我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也吃惊了一下,也的确不知道.虽然他一再说自己习惯了老师对他不闻不问,可是我听来却很不是滋味.其实像这样情况的学生每个班都会有.他们往往成绩不怎么样,经常违纪违规,作业不及时完成.我们教师对于这样的教师刚开始出现问题时我们会单独找这些学生交流,当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事后没有什么长进后,长时间下来我们就容易把这部分学生边缘化,而这部分学生也慢慢地会觉得难以融入这个集体中.师生关系就这么恶性循环着.《教师的挑战》一书作者佐滕学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这里佐藤学先生强调是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而不是绝大部分学生.像我们中国的中学,每个班基本在45名学生左右,这些学生的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不能成为我们不做到这一点的理由,我相信只要我们拿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我们师生关系一定可以更和谐.

  其次我觉得一切教学的展开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虽然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可我觉得我们这点做得并不是那么地号.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流于形式的,老师一个问题抛出后往往会倾向于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的答案往往会更接近所谓的参考答案,这样老师就可以更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真正好的课堂应当是生成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真正地想学生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山崎老是在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这点.他的话语都是恳请与感谢的,没有一句命令式的话语.在山崎老师的课堂中,学习是同教科书的对话,是同他人的对话,是同自身的对话.他的每一个话语都经过深思熟虑,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他的每一个话语都充满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他采取“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同教科书对话,借助同伙伴的切磋来发展自己的理解.”的课堂策略.

  在课堂里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要自身甘愿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要走进每个孩子身边,站在他的身旁,弯下腰去倾听,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去学习.如果没有倾听的过程,课堂再怎么热闹,学生的发言再怎么踊跃,他们的意识还是停留在原地,最初与最后的发言内容很难发生变化.而经历了倾听阶段的学生,他们思考的内容会更加真实,并且能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经验,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合作学习.这样也才能创设一个真正的宁静课堂啊!

2020-02-19 00:57:0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